晚飯后,葫蘆要求帶籃球去操場玩,遇見小伙伴,兩人一起拍球玩去了。我便在操場上活動活動筋骨。
突然耳邊傳來一位媽媽的大叫聲:“**快停下來!” 轉頭看見一位媽媽緊追著一個騎著滑板的小女生,這位媽媽一邊追一邊喊:“沒經過哥哥允許你怎么*—…………¥%”。一起追的還有一位小男生,邊追邊哭,“還給我!還給我!是我的!是我的!”只見小男生的爸爸三步并做兩步,一把抱住了小男生。“你沒玩給妹妹玩一下,沒關系啦!你在騎單車呀!”小男生拼命地掙扎,哭得很大聲。
與此同時,小女生的媽媽終于追上了小女生,“你有自己的滑板車啦,這是哥哥的車子,你沒經過允許怎么可以騎別人的滑板車咧?”小女生不撒手。
“你是男生啦,不哭,你沒玩滑板給妹妹玩一下,沒關系的。不哭!”小男生爸爸的聲音越來越小,感覺也越來越尷尬。一個大院的孩子,都在操場上,自己的娃帶了自行車和滑板車,放在操場沒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騎了會車,自己的娃哭得驚天動地的,這位爸爸或許覺得怪丟人的。
就在這個階段,孩子發現了“我”的存在。發現了“我”,也就意味著孩子能將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能將自己與物體區別開來。也只有這時,孩子才會發現事物是有歸屬性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不愿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常常強調某某物品“是我的”,不但不讓別人使用,即便物品被動一下也會大哭。表面上看,這種特征類似于傳統意義上的自私,其實不是。
這是孩子剛剛發現在生活的環境中有一些物品屬于自己,另一些物品則不是,這就導致他們對于物品安全感的缺乏。在沒有建構起物品流通的概念之前,孩子對物品只有歸屬性認知。
孩子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在群體生活中逐漸發現物品真正的歸屬性質和流通性質,才能夠放松地看待屬于自己的物品。另外,這一時期的孩子,仍然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別人看到的,自己需要的就是別人需要的,自己的想法就是別人的想法。
有很多家長都將這一特征當成孩子的自私表現,并為此培養大公無私的精神,比如呵斥孩子的種種“自私”行為,強行將屬于孩子自己的物品分給別人。
打個比方,如果你除了脖子上戴的這副項鏈,家里還有一副蒂凡尼的,你是否愿意分享給同住一個小區,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清潔阿姨呢?如果你除了手里的蘋果7,家里還有一臺最新的華為,你是否愿意分享給同住一個樓層,只見過兩面的鄰居呢?
自主敏感期是建構自我的階段,看見并尊重孩子的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