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完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后,又讀了它的姊妹篇《我用盡青春,只為尋你》,第一本是林徽因傳,第二本是徐志摩傳。
這本書主要是對徐志摩這短暫亦精彩的一生的描述,短短35年經歷了他人可能兩倍時間都不曾經歷的故事。
徐志摩,民國時期風流倜儻的英俊才子,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硤石鎮的一個富庶又彌漫書香的家庭,自幼便享受著最優的教育資源,加之過人的天賦,更是當時杭州府中人人皆知的才子。
19歲與張幼儀結婚,崇尚自由的徐志摩,又怎會被一個自認為是“鄉下土包子”的女子而打動,婚后的他依舊繼續著自己的學業,先后去天津、北京求學,以及之后的出國留學,在受到梁啟超的啟發下,他滿腔熱血、心懷救國大志前往美國留學,兩年后,他前往劍橋讀博。
在這個美麗的霧都,他遇到了那個夢中期待的像白蓮一樣的女子--林徽因,他們談文學、聊未來,他為她寫詩,她又怎能不知他的愛意,但是他已婚,她承受不起外界的流言蜚語、她是潔白于一身的。所以,她不辭而別。一年后,他們再次相見,他已離婚,但是她的身邊已有他人相伴。
這份悲痛漸漸地埋藏于內心最深、最柔軟的地方,他遇到了妖嬈風情的陸小曼,在克服了重重困難后,兩人終于修得正果,喜結連理,但是這段婚姻并不被身邊的朋友所祝福,兩人亦不在乎他人的指點,過著恩愛、無憂的生活。好景不長、這種安靜平淡的日子被戰爭打破了。陸小曼自由不羈的性格和上海這座燈紅酒綠的城市很是吻合,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唱戲、打牌、雇傭人等,加之后來的阿芙蓉,這沉重的一大筆支出全部落在了徐志摩的肩上,他同時在多個學校任教、省吃儉用,利用閑暇之余寫文字來掙錢,以便供陸小曼的開銷。最后為了能夠多掙一些錢,他前往北京工作,礙于相思之苦,他頻繁的在上海和北京之間往返,最后,在一場意外中葬生,至此,他的一生結束了,輕輕的他走了。
我很是敬佩他的文采,但是我對于他崇尚的自由不是很能接受,對他對待張幼儀的態度也不是很能贊同,他的一生把張幼儀傷的太深,把一個懷著孕的女子扔在語言溝通有障礙的異國他鄉,對自己的孩子不聞不問;他的一生亦為陸小曼到處奔波、飽受物質的壓力,或許在他心里一直都不怪她;他的一生把林徽因放在最深處、忘不了康橋。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都有選擇的自由,我們沒有權利去評價他人的生活,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為此需要付出的代價,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