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最好的學句話出自于什么樣的環境呢?當一個人把這點當成他的學習方式,會發生什么呢?
1,他當時處于什么樣的學習狀態?
比如說他在學習時間管理,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他對其中道理有些懂,掌握了;還有些不懂,說不清道不明。
2,如果他相信教是最好的學的話,他就想去教別人,那他會教什么給別人呢?教他懂的,還是教他不懂的呢?
教他懂的,認為他已經理解并且掌握的
3,為什么要教自己認為懂的呢?
教自己認為懂的受到認可的可能性會大,受批評和質疑的機會比較少,可以贏得他人的尊重。
4,那,那些自己還沒有掌握,沒有學會的呢?
在教的時候,輸出的時候,忘了它吧,我還未做到呢,也不能向他們展示,最好不要談及未知領域,學也要默默的學,學會了再教人,所謂的輸出倒逼輸入。
這一路走過來,出現了一個什么樣的沖突呢?
教與學的沖突
挑戰兩個假設
D-C假沒,輸出自己知道的(教)真的有害于提升自己嗎?
不,不是真的,在什么情況下是真的?
它是基于這樣的假設,我在教的時候大部分時間認為自己懂了,自己是正確的,其實不是,說自己懂了的時候也就是停止進步的時候。
反過來就是這樣的,在教的時候保持的謙虛的心態,自己還不懂,接受他人的質疑,他人的視角。從而擴充自己對未知領域的了解。
D'-B假設,探索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學),會無益于幫助他人嗎?
它是基于什么樣的假設呢?
基于我不懂,我有很多問題,怎么可以讓別人從我的不懂中受益呢?特別是他人比我還懂得多的時候。
真的嗎?不是真的。
學生的問題,如果能引起老師重新思考的話,他或許可以發現他的盲區,從而在認知上有提升 。
教學相長,沒有誰重要誰不重要,但無論處于哪種狀態,都要讓自己知道自己還有未知領域,可改善和提升的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