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聚會,一位舊友從美國回來。
朋友家境不太好,但本科時拿獎學金出國,
如今已博士畢業,被一家研究所聘用。
再見到她時,驚訝于她的變化,
現在的她,開朗、樂觀,
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但,以前的她,并不是這樣的。
記得初見面時,她穿著幾十元淘來的裙子,
站在桌子對面,很靦腆的笑,不太敢看人。
那時候,她爸爸媽媽都下崗。
爸爸開了一家小店,但經營一般,
媽媽在一家公司做保潔。
最近這次聚會,
我們第一次聽到她媽媽的故事。
起因是,聚會時,我們在飯桌上聊到育兒。
一位朋友說:沒錢送孩子念私立,怎么辦?
英語落后別人一大截,感覺輸在起跑線上。
她默默聽完后,講了自己和媽媽的故事。
初中時,她曾是英文差生,
因為起步太晚了,跟不上。
但是,她的媽媽身體力行,給她做了榜樣。
當時,她父母都下崗。
媽媽一邊在小店打工,一邊報名念電大。
雖然只有初中學歷,可媽媽堅持認為,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為了學英文,媽媽每天抄了很多小紙條,
碎片時間不斷地練習。母女一起背單詞,
聽英語新聞,從美國政治到中東問題。
結業時,
她的媽媽作為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
考了第一名。
那次學習,給媽媽的人生開了一扇門,
讓她成功進入一家外資酒店做保潔。
因為勤勞敬業,英語不錯,
對一些問題有見解,很快升至領班;
不久后,又被酒店的總監,
一位美國的女士看中,開了雙倍薪水,
雇傭到自己家里。
美國的總監,很尊重這位保潔阿姨,
也給了我的朋友無償的幫助,
送她原版書,指導她參加公益項目。
朋友憑借優異的成績,和豐富的社會實踐,
拿到美國常青藤學校本科的錄取,
以及全額獎學金。
朋友說,當年面試時,
美國的考官問她,誰是讓她最佩服的人。
她講了自己的母親。
她說,母親讓她知道,
人的尊貴,不在于出身,
而在于無論環境如何,永遠不要放棄自己,
讓思維困在金錢和家長里短。
不富裕,也可心懷天下,勤奮努力,
讓生命綻放出光華,并有能力幫助別人。
這段話,打動了美國的招生官。
父母的陪伴和堅毅,影響孩子的階層
朋友的故事,讓人感慨,但并不是個例。
研究表明,孩子的階層,
并非完全由父母的社會階層決定。
以美國為例,只有40%的窮孩子,
長大后仍然留在底層。
其他人憑借教育,實現了階層的跨越。
而一部分中產階級的后代,
卻因為教育和職業,滑入了社會底層。
那些最終突破階層的孩子,
父母往往重視教育,有著堅強的意志,
并身體力行引導孩子。
窮人的孩子被困在底層,
一方面因為父母工作太辛苦,
沒有時間像一些富裕家庭那樣,
陪伴子女閱讀和課外活動。
另一方面,父母精神不穩定,
常常抱怨,導致孩子對社會的信任感低,
容易滑向社會邊緣。
研究發現,
樂觀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更加外向。
而如果一個人的外向性得分高于平均水平,
他的年收入也會高于平均水平。
所以,父母付出的時間和他們堅強的內心,
是孩子成長的隱形財富。
家庭好的孩子,屬于“人格富裕”的人,
在學業和職場上,有著遠高于平均值的表現。
最近上任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
就是一個例子,
她很贊成父母積極陪伴和引導子女。
幼年時的林鄭月娥,
生活在香港一個普通家庭,一家九口人,
住在灣仔一棟唐樓的板間房里。
沒有電梯和沖水廁所。
但是,林鄭月娥的母親十分重視子女教育,
并積極陪伴孩子讀書。雖然生活艱苦,
她依然堅定地為子女選擇最好的學校。
林鄭月娥成年后,也用同樣的方式,
照顧自己的孩子。雖然工作繁忙,
但她從未請傭人,
而是堅持自己照料兩個孩子。
她希望給孩子一個富于滿足感的環境,
陪伴他們成長。
2004年,為了照顧在英國求學的長子,
林鄭月娥自愿降級,到英國陪兒子讀書。
日后,兩個兒子雙雙考入劍橋大學。
談到育兒,她說了八個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小的時候,
對物質的敏感度,
遠遠沒有對親人的敏感度強。
當父母常常出現在孩子身邊,積極樂觀,
引導他們學習,孩子將收獲富裕的人格,
日后無論順境逆境,
都有能力照亮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富養,在于精神的富足
比如臉書的創辦人扎克伯格。
當他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后,
家具和衣著依然簡單樸素,
喜歡走路或騎自行車上班。
工作之余,他用大量的時間讀書,
提升自己的認知。
扎克伯格的讀書習慣很嚴苛自律,
基本保證能在15天左右讀完一本書。
他認為,“讀書讓我明智,
讓我深入地探討身邊的事,
而且書中的見解,
比當下多數的媒體報道都要深刻。
平時我要多花時間看書,而不是只看新聞。”
馬云也是這樣,從創業至今,
一直堅持學習,挑戰新的領域。
忙得甚至沒時間花錢。
無論扎克伯格還是馬云,
都走在了時代前面,完成了階層的跨越。
但身邊也有一些人,每次聚會,
除了談論念書時候的往事,
談論孩子和學區房,
幾乎沒有其他的話題。
一聊到新的領域、新的模式,
有價值的書,往往冷場。
他們從學校畢業之后,便放棄了學習進步,
人生的光彩,永遠是學校里發生的事。
對子女的教育,也往往是跟風學習,
而無法從全局,把握未來的方向。
網上常談論階層固化。事實上,
比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認知的固化。
一代代重復著從前的經驗,
落在時代的后面。
西方精英教育堅持一個育人準則:
終身學習和全面成長。
這是保證財富代際傳承的必要條件。
凱特福克斯在《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中說,
英國人如何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中上層?
并不是看他的財富,他開什么車,
穿什么牌子,而是,
看他的書柜上放著什么書,
家里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間是否凌亂。
有些人說,“我讀過很多書,
但后來大部分都忘記了,
那讀書的意義是什么?”
有一個比喻非常貼切:
“當我還是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
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讀書對人的改變也是如此?!?/b>
家里要有讀書的氛圍,
不是說把書放孩子手中,孩子就會讀;
也不是說家里擺一柜子書,孩子就會讀。
而是要有一個閱讀的氛圍,
父母引導陪伴,共同探索,
孩子會愛上閱讀,做得開開心心。
如果我們無法一直給孩子采買新書,
不妨把定期陪孩子一起去公立圖書館
作為一項長期堅持下來的家庭活動,
花錢不多,
但讓孩子從小體驗這樣的學習氛圍,
探索的樂趣,
父母自己也能保持不斷吸收新知,
一舉兩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閱讀讓孩子透過書本看世界,
旅行則給孩子一個更直觀的方式體驗世界。
美國旅游協會研究發現,
參加過有教育意義的旅行的孩子,
他們的成績更好(提高59%),
工作后還能擁有更高收入(每年高出12%)。
旅行讓孩子更加專注、更加好奇,
對學校之外的世界充滿了興趣。
平時在課堂上,受條件所限,
孩子大多只能成為憑借視覺感官
來學習的“視覺學習者”,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長視覺學習,
課外實踐旅行讓他們能夠觸摸、感受、
傾聽現實的聲音和事物。
真正的富養,
傳授的是一種人格、毅力和習慣,
是精神和意志上的出類拔萃。
豪華的餐食,祖上的財富,
都可能被消耗殆盡。
唯有精神的成長、意志的堅強,
以及探索的勇氣,
可以幫助一個孩子獲得富于滿足感的生活。
不要讓階層,成為放棄努力的借口。
認知的停頓,才是生命真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