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六,大家這幾天一定都在走親訪友拜新年,也一定有不少長輩們給孩子壓歲錢,我想數目也一定不少吧?
按照禮尚往來的習慣,別人給你孩子,你也要回禮給他們家的孩子呀,一來一往,想來也沒什么意思。有些人一定會問:這些壓歲錢到底該不該收呢?
我們先來看看“壓歲錢”的由來,以及它的寓意。
相傳,北宋神宗年間,某年春節夜晚,有個副宰相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大人在街頭觀燈游玩時,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筆錢財。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車子經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放下南陔倉皇逃跑。后來,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從此"壓歲錢"在民間流傳開來。
百度百科上說: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原來壓歲錢有這樣的寓意,不管是真是假,對孩子總是一種祝福。
今年初三我們一家人到了鹽城弟弟家,一進門坐下,我就給小侄女一個六百元的壓歲紅包。
小侄女已快兩歲,還不太能講話,至今也不能叫一聲姑姑。她接過紅包,弟弟一直鼓勵她叫姑姑,可她怎么也不肯張口。不過沒關系,即使不叫,我也覺著她親,也愿意給她壓歲錢。這是我對她的祝福,濃濃的血緣親情不需要任何理由!
弟弟拿起紅包發現是六百元,說我給多了,偏要退點給我。我說這怎么可以呢,給了就給了,哪有退的道理。
他無奈,和弟媳跑到房間里為我家兩個孩子一人包了一個壓歲紅包(后來發現每個里面是三百六十元),孩子們都開心的接受了,并向舅舅舅媽道了聲謝謝。
這些錢是他們對孩子們的祝福,當然要接受了。
你給錢是你的祝福,他給錢是他的祝福,一點都不沖突。
也許只是走個過場,錢從這個人的手給了出去,繞了一個圈又回來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你對孩子的祝福心情卻傳遞出去了,讓孩子感受到就已足夠。
我有一個朋友,她總是說,不能給孩子太多錢,不然他們會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
有一年過年,她就沒給孩子壓歲錢。后來帶孩子去走親戚,兄弟姐妹每家的孩子都一樣多。于是,他們也都事先說好,誰家也不給誰壓歲錢,因為給了最后又會再回來,太麻煩。
結果孩子那一年沒有接受到一點的壓歲錢,當開學后,同學們在一起討論壓歲錢的時候,我朋友的孩子當時就感到很自卑,漸漸地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疏遠起來。
這都是壓歲錢給鬧的,所以大人們千萬不要怕麻煩,有些事情必須要去做,是省不得的。
你有沒有看到,孩子們接過壓歲錢時那喜悅的表情?
你有沒有聽到,孩子們在這樣的事件中學會了對長輩的感恩與祝福?
你有沒有想到,孩子們通過壓歲錢也能讓自己變成一個“理財專家”呢?
在我們家,給孩子“壓歲錢”一直以來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儀式,我和弟弟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時只每人給我們一塊錢,我們也要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磕三個響頭,并說上一串新年祝福語才能得到。
結婚后,有了女兒與兒子后,這種風俗一直延續下來,而且每年還要全程錄像把它記錄下來,留做紀念。
也許有人會說,這也太封建了吧!我卻覺著這是一次很好的禮教與感恩學習的機會,長輩們通過壓歲錢表達了對孩子的祝福,孩子們也通過磕頭表達了長輩們的感恩,其樂融融,有什么不好呢?
看孩子們拿過錢后,跑到一邊數著得了多少錢,然后又跑到我面前,把錢全部交給我說:媽媽,這是我賺的錢,你幫我收著。
那種場景你又會覺著很好笑。錢轉了一圈,確實又回到了我這里。
但這些錢我只是保管,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專款專用,所以孩子們也放心交給我。
兒子還小,對壓歲錢沒什么概念,每年的錢都給他交了學費。女兒的壓歲錢就不一樣了,她把錢放在我這兒,我幫她理財,定期給她零用錢。
但如果需要她發錢,她也絕不吝嗇,也會慷慨的拿出她的“小金庫”。
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給錢多了,孩子會亂發錢,只要處理得當,孩子也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壓歲錢”是對孩子的一種祝福,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風俗,千萬不能省略掉。自家人不要忘了每年都給孩子“壓歲錢”,別人給了也要欣然接受,大不了你再還回去。
“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多么好的祝福呀!孩子們需要這樣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