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看完了《圍城》,說實話這是我第二次嘗試,第一次看到方鴻漸在船上和鮑小姐曖昧不清就沒有細看下去了,一直拖啊拖……直到今天……實在慚愧。
? ? ? ?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是先看的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再看的《圍城》,所以一開始對錢鐘書先生的生活背景以及性格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心里錢鐘書先生真的是一個極有意思的人!心里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熟人面前言語幽默。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是錢鐘書先生文中那幽默的諷刺性語言。
? ? ? ? 如車夫對汽車的謾罵,錢鐘書先生的描寫真是令人稱絕!又如,對于一個長得較丑但幫了方鴻漸一幫人的女同志,錢鐘書先生是這樣描述的“可是因為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于丑的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罰他”。又又如錢鐘書在寫李梅亭時,寫到“盲人在黑夜中都可以看的清"來諷刺他的虛榮。哈哈,總之通篇讀下來總能看到錢老頑皮的小心思,讓人忍俊不禁。
? ? ? 說回心得,《圍城》一書看的時間也格外長,可能看的細又可能時間匆忙,總之在一再堅持下慢慢悠悠的看完了他,在讀書時總感覺身臨其境的進行了一場民國旅游,讓我了解了那個時候的人與生活。更給我這對愛情、婚姻想法不成熟的思想上了一課。
? ? ? ? 還記得才看到一半時我跟室友說,唉,結婚真麻煩,談戀愛也麻煩,自己不想結婚了……可看完之后,雖然覺得方鴻漸和孫柔嘉總是吵吵,可卻也覺得爭吵中透露著些溫暖。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幾乎就沒有多少愛情可言,尤其是男主人翁可能只是覺得到了結婚的年紀而孫小姐也還不錯而已……所以一開始交往中兩個都端著點的人結婚后都開始發現了對方的缺點,于是原本溫柔示人的孫小姐也會尖酸刻薄與方鴻漸大聲吵鬧。可我卻總會想如果是我會怎么做?會不會更好的處理?總之,樂觀中帶著些天真,卻又覺得樂觀些未免不好(可能也是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的故事所影響)
? ? ? 同時《圍城》也讓我更加的了解了婚姻的本質,對于我們中國的大部分老一輩的人來說婚姻差不多就是找個人搭伙過日子,但看完這本書后我不得不說婚姻就是要尋找所謂的精神伴侶一起度過,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沒有人可以去感同身受,但在生活中我們總需要傾訴、分享。而父母、朋友終究都不是長久的促膝長談之人,于是伴侶就成了自己的后半生值得信賴的朋友。由此可見,對于結婚而言,作為一名伴侶無疑充當了愛人、親人、朋友、知己等多種角色,所以兩個人的三觀相似度與溝通恰合度是有多么重要。
? ? ? ? 再者,在中國婚姻很大程度上都是兩個家庭甚至于家族的事。這也往往是矛盾的著火點,所以在婚姻中覺得大部分事情的處理還是兩個人單獨解決更為好。鴻漸和柔嘉在婚后的爭吵,也多是因為第三人的干涉,而這個第三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人。
? ? ? 可是柔嘉卻還沒看出這段婚姻中的問題,因為鴻漸給不了她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她把依賴延伸給姑媽,要姑媽、李媽來給自己撐腰。而這也無緣由的孤立了鴻漸,所以鴻漸會心理不平衡(這就好比本來以為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卻總是胳膊往拐,聯合他人一起算計自己一樣)。姑媽只是鴻漸與柔嘉的一根導火索,引爆了一個家庭囤積已久的火藥,一經提起不留一點余地起瞬間爆炸……
? ? ? 最后還是想用用書中的一句流傳最廣的話語結尾“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因為這一句話對于人生真的是刻畫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