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是繼“小資”之后重又興起的一個身份標識。
體制是個處處講究循規蹈按部就班矩的生存環境。如果體制內一個年輕人被打上“文青”的標簽,還真的可能會略顯尷尬,往往與“不踏實”“憤青”混為一談。
這里先說個小故事。
小A和小B是同單位同齡的年輕公務員,但性格迥異。小A青春灑脫,小B則內斂穩重。
小A的愛好是攝影和寫詩,當然還有旅行,可惜受制于假期的有限性,只能停留于偶爾的淺嘗則止。
小A會不惜花半個月的工資趕去省城看一場醫生的演唱會。晚上寫個影評發發朋友圈。拒絕領導給他介紹的相親對象,別談不赴約,連搭理也不屑。
而小B似乎沒啥特別的愛好,也沒啥特別的消遣,一般每天晚上都會去單位一到兩個小時,做一些白天沒干完的活。他甚至娶了那個領導介紹的女孩,早早完成結婚生子的任務。
某次單位中層民主推薦,候選人是小A和小B,大家都把票齊刷刷地投給小B,領導更是極力推薦了小B,而那個在領導眼中不大著調的小A,似乎被他們遺忘了。
當然,他們也選擇性遺忘了這樣的事實。小A看似不羈,其實工作效率極高,211大學畢業資質也好,他寫的本單位理論研討的論文在省里獲獎,信息也被國家級的簡報錄用。而老城穩重的小B,畢業于二三流大學,因為工作拖沓才需要加班,領導給他介紹從而閃婚的老婆的舅舅據說是某位市領導。
有人說,這個世道的變壞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尤其是體制內的“文藝青年”,一旦被打上這樣的標簽,就和浮夸不踏實不穩重不用心工作等劃上等號。
像上面故事里的小A,因為文藝心不死,太遵從于自己的內心,多少還是要吃虧的。而小B就不一樣了,雖然沒有小A的天資,但是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比較踏實靠譜了,為人處世不失分寸,脾氣也好到讓人嘆為觀止。
那么,在體制內,還要不要撿起自己的初心,做個“文藝青年”“文藝中年”呢?還是要舍棄內心的認同和追求,而奔赴于隨大流的驚濤駭浪?
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對“文藝青年”的解釋,廣義上指凡事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稱作文藝青年”。但是,目前社會上的認同是把“文青”與追求自由、標榜個性捆綁在一起,這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頗的。
小隱于野,大隱于市。體制內的你,要懂得真正的文藝心并不是一種標簽,而是一種狀態和追求;并不是在行動中體現灑脫和特立獨行,而是在身心靈的修煉中不斷獨善其身。比如小A,完全可以在入世之后再出世,融入體制內的生存模式,有技巧地應對工作,妥善地處理好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文藝青年”的定位。
就像是,人有兩條路要走,一條是必須走的,一條是想走的,你必須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搬運到體制內同樣適用,比如,你有兩類事要做,一類是工作領域必須要做的,另一類是你堅定不移的文藝心,你必須把職責范圍內要做的事做圓滿,才能安心地在工作之余去堅持你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