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每天很早到單位,似乎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總是很晚才離開單位。看上去很勤奮很努力,但每次晉升似乎都與他們無緣……
為什么分明很努力,卻還是止步不前?
其實很多人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實際上卻是低品質、低效能的努力。他們往往消極被動,缺乏目標,總是被瑣事牽著鼻子走,思想狹隘地認為這個世界非贏即輸非黑即白,喜歡評判他人,喜歡和與自己觀點相左的人爭論,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這樣的人,總是事倍功半。
那么,什么是高品質、高效能的努力呢?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就是一本培養高效能習慣的書。
書名就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本書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著作——高居《紐約時報》最暢銷書排行榜之首長達20多年,總銷量超過2500萬冊,在全球140個國家以40種語言出版。早在2002年,《福布斯》雜志就已經將《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評選為十本有影響力的書之一。
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被稱為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
甚至俄羅斯總統普京都盛贊他:“俄羅斯應該出現這樣偉大的思想家。”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柯維提出七個高效能習慣都是建立在“產出/產能平衡”原則基礎上的。他認為,真正的效能應該包含兩個要素,即產出和產能,只有這兩項趨于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
“我們最寶貴的金融資本就是賺錢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續投資以增進自己的產能,眼光就會受到局限,只能在現有的職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就怕老板對自己的印象不加,既在經濟上受制于人,又擔心職位不保。這同樣稱不上效能。”
今天,我從書中摘出7個高效能習慣來破解困擾大家的7個低效能壞習慣,希望我們一起進步呀~
- 01 -
壞習慣:消極被動
破解:Be Proactive
積極主動
消極的人不愿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受到來自周圍環境、自己的過去和他人的拖累。他們不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人。
柯維認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便是積極主動。
那么,什么是積極主動呢?
在他看來,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積極主動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于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他們根據價值觀,有意識地選擇待人接物的方式,不會因為外界因素或一時情緒而沖動行事。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積極主動呢?
柯維提出了“關注圈與影響圈”這一概念。
所謂“關注圈”,是指每個人都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國債或核戰爭等。
所謂“影響圈”,是指關注圈內可以被自己掌控的事物。影響圈之外、關注圈之內的,是超出我們個人能力范圍的事物。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而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
其實,一個人的關注圈與影響圈可以從他的言談中看出端倪。柯維認為,與關注圈相關的語句多半帶有假設性,比如“如果我的老板不這么獨斷專行……”、“如果孩子肯聽話……”、“如果我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
而與影響圈相關的語句則多半體現了人的品德修養,比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體貼……”
那么如何變得積極主動呢?我從書中提煉出了以下5點:
①時刻想著“我可以……”,而不是“如果……”;
②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③對待錯誤,應該馬上承認,改正并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殃及未來;
④對自己或別人有所承諾,并信守諾言;
⑤確立目標,并付諸實踐。
- 02 -
壞習慣:不定目標就行動
破解: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設置愿景和目標,實現自我領導
低效能人士缺乏個人愿景,沒有目標。他們不思考生活的意義,也不愿制定使命宣言。他們的生活總是遵循社會流行的而不是自己選擇的價值觀。
人們總是關注自我管理,可殊不知,自我領導比自我管理更值得關注。用Peter Drucker和Warren Bennis的話說就是“管理是正確地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
柯維認為,成功甚至求生的關鍵,并不在于你留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因此無論在哪個行業,領導都重于管理。
那么如何實現自我領導呢?
柯維提出,我們需要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以及價值觀和原則。
我之前介紹過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在我看來,就是柯維所說的個人使命宣言的最佳范本之一。
正如我在那篇推薦的最后所倡議的,每個人都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然后最重要的,是以此為基準,付諸實踐,讓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燈塔,從而實現自我領導。
- 03 -
壞習慣:被瑣事牽著鼻子走
破解:Put First Things First
分清主次,要事第一
低效能人士總是在應付各種危機。他們之所以無法關注最重要的事務,是因為他們總是糾纏于周圍環境、過去的事情或是是非非。他們陷入成堆的瑣事,被緊迫的事務弄得團團轉。
就像這篇文章開頭所說,每個公司里,大概都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看似忙得焦頭爛額,可卻始終碌碌無為;他們或許是最好說話的,因為不論讓他們干什么,他們都來者不拒;他們,總是讓瑣事牽著鼻子走。
在時間管理四象限中,你更偏重于哪一類事務呢?
在柯維看來,高效能人士總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因為不論是否緊急,這些事情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還通過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上,以此來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
第二類事務包括建立人際關系、撰寫使命宣言、規劃長期目標、防患于未然等。人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卻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
如何實現高效能的自我管理呢?
柯維在書中提出了以第二類事務為生活中心、對一周內的事務進行具體安排的自我管理四步驟:
① 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
比如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工作中的角色、在社會中的角色等,列舉自己想要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
不用寫得太復雜,只要考慮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務,記下這七天時間里需要專注的領域即可。
② 判斷每個角色中哪些事情比較重要,并未每個角色在新的一周確立2-3個目標。
③ 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柯維認為,通常星期天是進行個人思考和制定個人成長計劃、周計劃的理想時間,因為這時候我們會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反省、尋找靈感,并根據各項原則和價值觀來審視自己的生活。
④每日調整。
柯維說,使用這種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的周計劃后,我們會發現原來的每日計劃變成了每日調整,即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系的以外發展及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 04 -
壞習慣:非贏即輸
破解:Think Win-Win
雙贏思維
低效能人士的人生觀非贏即輸,把生活看作是一場零和游戲,不善于與他人溝通,時時提防他人,總是陷入對抗的心理。
柯維說,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
他認為,雙贏并非性格魅力的技巧,而是人類交往的一種模式,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基礎,包括“雙贏品德”、“雙贏關系”、“雙贏協議”、“雙贏體系”、“雙贏過程”5個獨立的方面。
其中,雙贏品德有3個基本特征,即:
①誠信
②成熟
正如Hrand Saxenian所說,“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③知足
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那么,如何實現雙贏呢?柯維同樣提出了4個步驟:
① 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② 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
③ 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④ 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 05 -
壞習慣:喜歡評判別人
破解: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先理解他人,再爭取被人理解
低效能人士總喜歡還未理解對方就先講述自己的觀點,完全基于自己的經驗活動。他們不先對問題作出客觀診斷就盲目開處方。
“我們總是喜歡匆匆忙忙地下結論,以善意的建議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問題。不愿意花時間去診斷,深入了解一下問題的癥結。”
在溝通中,你認為表達方式更重要,還是傾聽方式更重要?
大部分人認為表達更重要,而柯維確認為傾聽更加重要。他建議我們學會移情聆聽,即以理解為目的聆聽,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
移情聆聽的本質不是要我們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所以,柯維說,在移情聆聽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
既然正確的溝通方式是移情聆聽,那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柯維提出了4個階段:
① 復述語句,這至少能使人專心聆聽。
如:子:“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父:“你已經受不了了,覺得上學太無聊。”
② 加入解釋,完全用自己的詞句表達。
父:“你不想上學了。”
③ 滲入個人的感覺。此時聽者所注意的以不止于說話者的言語,也開始體會對方的心情。
父:“你覺得很有挫敗感。”
④ 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不僅能了解對方,更能幫助對方認清自己,勇于表達。
父:“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敗感。”
- 06 -
壞習慣:妥協、爭斗或逃避
破解:Synergize
尊重差異,協同增效
低效能人士相信總體小于部分之和,他們試圖在自己的形象中克隆他人,他們把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看作威脅。
柯維認為,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
“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我覺得,這就是1+1>2的功效。
如何做到尊重差異、協同增效呢?
柯維說,當有人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時,我們應該說:“你跟我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很好。”我們不一定要對持有不同觀點的人表示贊同,但可以表示肯定,并盡量給予理解。
“如果你只能看到兩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或道路——你的和‘錯誤’的,那么你可以試著尋找統合綜效的第三條道路,一般情況下它總是存在的。如果你堅持雙贏模式,確實愿意努力理解對方,你就能找到一種讓每一個人都受益更多的解決方案。”
- 07 -
壞習慣: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
破解:Sharpen the Saw
磨刀不誤砍柴工,可持續發展
低效能人士沒有自我更新、自我改善的規劃,最終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利刃。
柯維說,對自己投資,對我們用來處世和做貢獻的唯一工具進行投資,是我們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投資。我們取得成績的工具就是我們自己。
磨刀不誤砍柴工,為了提高效能,柯維建議我們定期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層面“磨刀”。
1. 身體層面
健康飲食,充足休息,定期鍛煉。
鍛煉屬于第二類事務,但由于不具緊急性,因此很少人能堅持不懈,結果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了第一類事務,不得不面對健康問題和危機。
柯維說,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鍛煉身體,但其實不然。我們每周只需要用3-6個小時,或者每天最少花30分鐘鍛煉,就能對一周當中余下的162-165個小時大有裨益。所花費的時間性價比,非常合適。
2. 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更新可以為我們指引人生方向。
柯維說,精神層面是人的本質、核心和對價值體系的堅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關重要的領域。它能夠調動人體內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的資源,把我們同所有人類的永恒真理緊緊聯系在一起。
3. 智力層面
讀書,是拓展思維的最佳方式。
柯維說,通過讀書,人們可以接觸到當前或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
他極力推薦大家從每月讀一本書開始,然后每兩周讀一本書,接著每周讀一本書。
“不讀書的人跟文盲沒什么兩樣。”
7個好習慣get
貴在實踐和堅持呀
THE END
原創內容
插圖:Daniel Jamie Willi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