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每個人都會的事情。拿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閱讀,一個人卻讀得比另一個人好。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兩點:首先在于這人的閱讀更主動,其次在于他在閱讀中的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
人的閱讀一般有三個目的:一是娛樂解悶;二是獲得資訊;三是為了增進理解力。
任何人只要能閱讀,想閱讀,就能找一份讀物來消遣。比如讀八卦文,看影視圈那些事事非非,能樂呵樂呵,找點談資。就如站在山頭看風景,放眼望去,除了山就是樹,但山僅僅是山,樹也僅僅是樹;
我們在閱讀報紙雜志,或其他的東西時,憑我們的閱讀技巧與聰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匯貫通。這樣的讀物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的水平就與作者水平相當,閱讀的文章也在自己的理解范圍之內,看到即刻明白作者的用意。就如讀者和作者站在同一山頭欣賞風景,你所看到的風景和作者描繪的風景一樣一樣的;
我們試著讀某樣一開始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這個東西的水平就比我們的人水平高一截。這個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我們通過閱讀作者的文章,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從而達到提升自我。就如作者站在比讀者高一層的山頭上書寫風景,如果讀者想要欣賞到作者描繪的高大上的風景,那就更上一層樓好了。
吸收資訊是一種學習,同樣地,對你以前不了解的事開始理解了,也是一種學習,兩者有什么區別呢?
所謂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發生,與其他的事實有什么關聯,有什么類似的情況,同類的差異在哪里等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嘛。
在教育史上有指導的學習與自我發現的學習的兩種方式。自我發現的學習方式就是沒有老師指導的方式,而被引導的學習就是要旁人的幫助。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只有真正學習到的人才是主動的學習者。其實,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閱讀都不該死氣沉沉。這用醫學上呼吸機的兩個通氣模式或許比較好理解。
呼吸機有個控制通氣模式和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
控制通氣模式特點是不管患者自主呼吸如何,呼吸機以一定形式有規律地強制性地向患者送氣,不受患者自主呼吸影響,所有參數均由呼吸機提供。病人處于一種完全被動的狀態,這樣的情況是病人永遠脫離不了呼吸機。
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是指呼吸機在每分鐘內按預設的呼吸參數(呼吸頻率、潮氣量、呼吸比等)給予患者指令通氣,在觸發窗內出現自主呼吸,便協助患者完成自主呼吸;如觸發窗內無自主呼吸,則在觸發窗結束時給予間隙正壓通氣。病人在呼吸機的幫助下和呼吸機共同參與呼吸的過程,直至脫離呼吸機,自己可以呼吸.
看到一碟菜,光是看是了解不到菜的滋味的。你得用筷子夾住,然后放入口里,用牙齒去咀嚼,用味蕾去體驗,用大腦去享受。哇賽,好棒!棒在哪里,好在哪里,你要知曉。最好能評價出一二三來。如果更有意愿者去找食材,開始學著去做這道菜。當然開始肯定不如廚師做得好,但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說不定就能做出大廚的味道來。
簡單地說,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在者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