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寧產品思維30講讀書筆記(1)

一、產品能力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產品能力就是訓練一個人:判斷信息,抓住要點,整合有限的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包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并且獲得回報。


二、用戶體驗與結婚教練

產品認知框架看結婚對象

1、感知層

一個產品設計的美不美,一個人的身體、相貌、說話口音,穿衣搭配等。

2.角色框架層

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里, 并且被角色馴化。

3.資源結構層

財富資源、人脈、精神資源等,每個人不同;

4.人的能力圈

對自己能力圈的建設和發展。

5.一個人的內核就是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對存在感的感知:什么情況下充分滿足,什么情況下極度不爽,極其煩躁;

持續變化適配的動力。


三、同理心:怎么理解愉悅與不爽

情緒:瞬間感受(手機操作系統) ? ? ?理性:知識 ? 技能(APP)

用戶是無法像專業的產品經理那樣,分層次說出他的體驗的,他能展現的就是用戶情緒。

滿足、愉悅、不爽

愉悅就是被滿足。

一種繃了很久的需求, 突然間被滿足了,這種感覺叫“爽“。

拉動你玩游戲的, 就是微小的愉悅感, 和崩了很久的需求, 突然被滿足的爽感。 加在一起, 這種確定性的滿足就會成癮。

滿足就愉悅, 不滿足就不爽。

生氣、 煩躁、 痛苦、 厭倦、 悲傷、 煩惱、茫然等等。但是本質上, 這些不爽的感覺, 都是某個

點沒有被滿足。

天才密碼

?覺察一下自己, 是不是有—件事,你可以不厭其煩地一直做下去?

這就是上帝給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統的密碼, 就是你的天分。 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實還有—種天分, 是隱性天分, 他不會兩三歲展現出來, 讓別人看得到。

你會對某些東西感到愉悅, 這個東西持續給你滿足感, 你可以一直花時間在這里,不厭其煩。

時間久了, 其實你就會與眾不同。

?你吸收誰的營養, 你就變成淮。你靠什么滿足你, 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

什么東西持續滿足你的東西, 什么東西永遠讓你不爽, 這就是你的命運。

作業:

分享—下, 你使用產品的真實體驗:

1. 你覺得即使吹得天花亂墜, 也用起來感受不好, 很勉強的產品。

2. 當然也歡迎你分享, 你用起來很爽, 每一點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的產品。


四、憤怒與恐懼

憤怒:感覺自己的邊界被侵犯,本質上,憤怒也一種恐懼,焦慮也是一種恐懼。

恐懼:恐懼是困住一個人的手腳。

1.恐懼是邊界

2.恐懼是動力

3.恐懼是痛點

要么做一個讓人愉悅到爆爽的產品,要么做一個可以幫人抵御恐懼的產品。

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恐懼就是痛點。

我們需要體察自己的情緒,然后在這種情緒中看到產品的機會。

作業:分享一下

1.你最近看到了什么樣的產品,是在力圖幫你抵御恐懼?

2.哪些產品把你的恐懼解決得很好?

3.哪些產品是想解決你的恐懼問題,其實效果很勉強?


五、潛意識:防御與說服

做出了Facebook的扎克伯格,做出了QQ的馬化騰,做出了微信的張小龍,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性格內向、不愛社交。

為什么性格內向, 甚至有社交隱礙的人,卻會做出億萬人依賴的社交產品?

為什么用戶會口是心非?

因為人會基于自身所處的角色、 所在的場景和個人的認知判斷, 選擇性地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 但是, 我認為在這個場果中所謂“正確的話”, 并不代表這個用戶真實的選擇。

不被一個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說出的言辭所迷惑;識別到人基于潛慈識流冠的真實選擇。

好銷售:從用戶潛恙識層面, 再抓住用戶心理上小小的滿足或不安, 打破用戶的防御, 說服用戶, 促成用戶的選擇。

一個好產品經理, 則是根本不讓用戶啟動防御

因為一個產品沒有表情, 沒有聲音, 無法拉住用戶的衣服苦苦哀求, 甚至不能讓用戶多注視一會兒。

一個產品如果引發用戶啟動意識, 讓用戶思考, 某種慈義上, 就是在推開用戶。

快手的宿華曾經說: “讓產品自然生長, 不要去碰用戶, 不要去打擾他們, 讓他們自然地形成一種互動關系。?

一個產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

熟悉的感覺就是潛意識里覺得安全的感覺, 這樣就不會觸發防御。

你 會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 要尊重人欲。

所謂的用戶調研, 就是清空自己, 接納別人的世界觀。

作業:

1.你最近用到什么產品,幾乎你是不加思考完成了使用,使用過程感覺很熟悉,很自然?

2.你接觸到了什么閣,乍一看覺得這個東西得琢磨一下,然后想了想就放棄了?

回憶一下自己潛意識里那些說服和防御的過程,分享一下!


六、警惕“集體人格”誤導

教育就是“反人性”的過程,訓練成集體人格

1.確定目標

2.建立恐懼的邊界

沒有做被希望做的事情就會被懲罰

3.放入清晰的標的

正確的動作只有一個

4.給于紅利,產生路徑依賴

獎勵,聽話的孩子的糖吃

5.不斷重復

重復是動作的關鍵,重復還可以產生榜樣

好的用戶體驗,目標就是做到自然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們真實的生存處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去認識,溝通,交互,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感情。

作業:

角色化生存,基本上是我們現代人生存的真實情況,既是方便,也是痛點。

1.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擅長角色化生存,或者擅長把別人訓練成角色?

2.你能夠角色化地和別人建立真實的交流嗎?

分享你的故事


七、“自我”與“自律”,哪一種更適合做產品經理

1.做產品經理的人,更需要右腦思考,其它流程管理的人更擅長左腦思考

2.教育更多的是左腦思考,把這個方法遷移到我們的思考習慣中, 當你積極用左腦思考時, 學校訓練的知識、

效率、時間觀念等, 會從你的潛意識中冒出來。

你按這種思路畫出的東西, 一定不是你能最大化觀察到、感受到的, 而是左腦認為效率品高的。

左腦發達的人:

邏輯推理能力強、時間觀念強, 同時感受力差;

因為感受力差, 所以沒那么敬感和悄緒化, 整個人體現為情緒穩定, 甚至刻板;

更容易根據規則調適自己, 更自律, 更容易角色化。

而右腦發達的人

感受力強;

能在別人已經有結論的地方, 建立自己的新觀察, 并且不太宮歡盺已有的邏面;

難以控制自己的們緒, 能激悄地表達自已, 具有人格魅力。


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經理。 因為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 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創造力要求對自我有極深的體察和釋放,但控制力是自律的體現, 是社會化的產物, 是對別人的體諒與遷就。

人長期關注什么, 就會認為什么東西更重要。


找到你自己的愉悅或者恐懼吧。

靠愉悅驅動的人, 往往自我。

靠恐懼驅動的人, 往往自律。

這兩者, 都會催生非常優秀、非常成功的人。

每個希望成大事的人, 都霹要想辦法接納與自已完全相反的那個人, 讓他成為你親密的合作伙伴。


回到自己的內心, 看到自己的愉悅與恐淏, 看到自己的天分, 看到用戶的愉悅與恐淇, 了解他們的潛意識和集體人格, 不要觸發他們的防御。

這是做產品的起點

作業:

1.你覺得你是一個更加偏自我還是更加自律的人呢?

2.你有沒有過與“和你完全相反的人”合作的經歷?如果有,你們是怎么相處的?


第八課 ? 機會判斷

點 ?線 ?面 ?體的戰略選擇

如果要成為中產,至少要獲得一次線性周期的收益,譬如持有騰訊股票10年,什么都不用做,10萬變1000萬。

那么成為富人呢?就要借助面和體的崛起。

當你想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入手只能是一個點,但你要想清楚,它附著在哪個面上?這個面在和誰競爭?它能如何展開?這個面,是在哪個經濟體上?這個經濟體,是在快速崛起還在沉淪?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你每天都在想著未來,但其實這個面正在下沉。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其實這個面附著的經濟體下在下沉。
如果一個人一生只能收到點狀努力的即時收益,從來沒有享受過一次,線性周期的成果回報,這就叫一個窮人勤奮的一生。

作業:

1.描述一下,你現在的職業是什么樣的一個點?

2.你所在的公司或者業務肯定是需要串聯很多點的一條線,那你的這個點是在公司這條線的什么位置上?

3.這個公司附著在什么樣的一個面上,誰在給你或者你的公司賦能?這個面又是附著在哪個經濟體上?

就好像在地球儀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點一樣,誰你用點線面體的框架,嘗試標一下自己的位置。


第九課:機會判斷:怎么找到有勢能的趨勢

結婚教練給女孩第一次相親提了三點建議

1.打扮女性化

2.不要努力表現自己,不要談自己最擅長的東西,不要努力營造氛圍,平淡如水即可。

3.適當的時候,主動結束約會,如果對方不再約你了,就放棄這個人。

從你做到的點出發,不要憋大招,自古長考出臭棋

《孫子兵法》

“勝與不勝在于彼,敗與不敗在于已'

"求之于勢,不責于人”

雷軍告訴傅盛:“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是在于你有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于萬仞這上推千鈞之石”。

今天能跟著你干活的,都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員工,大家把自己最好的“點”都給了你,在一個時間周期之后,你會回報給大家什么樣的線性收益呢?

你要強迫自己,離開牽動你情緒的“點”,去看到“線”的方向,去預測這條線的周期,并且明確你自己在周期的哪個位置,是哪個面在給你賦能。

你要明白外部的勢能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過于苛求那個跟隨你的點,這才是決策的關鍵。

人生的 選擇遠比努力更重要。

你的選擇應該是一條線,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的收益,你個人的努力,只是在點、線、面、體的既定框架內,作為一個點的掙扎而已。

作業:

這節課,我們講了“求之于勢,不責于人”但是如果勢能發生了變化,比如說你所在的行業風突然之間停了,你覺得應該怎么做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