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習錄》【167】

2017-05-17 華杉

您提的問題不存在,請查證后再提。很多問題的提出,都是因為那做學問的人,不是真做學問,不是實修,不是切實篤行、知行合一。他若去實修,根本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在實際做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才是真問題。根本沒去做,懸空在那里想出來的問題,沒有答案,答案會成為一個沒完沒了的新問題。

【一友靜坐有見,馳問先生。答曰:“吾昔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于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久之漸有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或務為玄解妙覺,動人聽聞。故邇來只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醫經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一位同學練習靜坐,覺得有所領悟,趕緊跑去跟老師匯報。

王陽明卻對他匯報的收獲不感興趣,說:“我以前在滁州的時候,看到學生們都追求知識多,追求不同的解釋,在口耳之學上較量短長異同。這口耳之學,入之于耳,出之于口,在身上就經過了從耳朵到嘴巴這四寸,腦子都不過,怎么能學以潤身?怎么能知行合一?于是我就教他們靜坐,不要熱烈討論,所謂舌戰群儒,把學習搞成了比武。自己坐著好好想想,自己想自己的,自己想自己。這一下子呢,他們很快就能看到一些道理的大概,開始時頗有收效。等時間一長呢,毛病又出來了。或者是喜靜厭動,成了個死樹樁;或者呢,有神神叨叨講他有什么玄解妙訣,動人聽聞,向人夸耀,靜坐也成比武了。所以靜坐我也不講了,近來我只跟人說‘致良知’,良知明白了,隨你靜坐體悟也好,事上磨練也好,良知的本體是無動無靜的,這就是學問的頭腦綱領。我這個話頭,從滁州到現在,也試驗過很多次,其他都可能被曲解,被跑偏,只有‘致良知’這三個字,一點毛病沒有!好比醫生要自己骨折過,才曉得骨折的病理一樣。”

【一友問:“功夫欲得此知時時接續,一切應感處反覺照管不及,若去事上周旋,又覺不見了。如何則可?”先生曰:“此只認良知未真,尚有內外之間。我這里功夫不由人急心,認得良知頭腦是當,去樸實用功,自會透徹。到此便是內外兩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一位同學問:“下功夫的時候,要讓這良知不間斷。但是應付事務時,反而覺得照管不到自己的良知,如果去事情上周旋,又感覺不到良知了,怎么辦?”

王陽明回答說:“這是你對良知的認識還不真切,所以才有內外的區別。我這功夫不要人心急,不能求速。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你已經在‘正’,在預期其效了;所謂勿忘勿助,你已經在‘助’,準備揠苗助長了。你如果真正認識了良知,去樸實的下功夫,自然就會透徹,不會有什么良知在,良知又不在了之類的話。到那時候,就是內外兩忘,心事合一,不會說在處理事的時候,還要顧著別把心丟了。這都什么話呀!”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這個真機,如何得他充實光輝?若能透得時,不由你聰明知解接得來,須胸中渣滓渾化,不使有毫發沾滯始得。”】

王陽明又說:“功夫如果不是悟透了這良知的真機,如何能使他充實而有光輝?要想這良知通透,不是靠你的聰明才智去掌握許多知識,而是要將自己胸中的渣滓化去,使得心體里沒有毫發的沾染滯留才行。”

【先生曰:“‘天命之謂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謂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謂教’,道即是教。”問:“如何道即是教?”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只依著他,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

王陽明說:“《中庸》開篇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所以這命就是性,性就是道,道就是教。”

同學問:“為什么道就是教呢?”

王陽明回答說:“道就是良知。良知是完完全全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只是依這良知來判斷,更不會有一點差錯。這良知就是你的明師。”

【問:“‘不睹不聞’是說本體,‘戒慎恐懼’是說功夫否?”先生曰:“此處須信得本體原是不睹不聞的,亦原是戒慎恐懼的,戒慎恐懼不曾在不睹不聞上加得些子。見得真時,便謂戒慎恐懼是本體,不睹不聞是功夫亦得。”】

《中庸》講:“君子戒慎不睹,恐懼不聞。”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也保持謹慎警醒;在沒人聽到的地方,也唯恐自己有過錯。這是慎獨功夫。有同學就問:“是不是‘不睹不聞’是講本體,‘戒慎恐懼’是講功夫呢?”

王陽明回答說:“這里必須理解,本體本來就是不睹不聞的,誰看見,誰聽見你的心之本體呢?只有你自己的良知知道。本體也本來就是戒慎恐懼的,一有邪念或過錯,那良知自然就知。所以‘戒慎恐懼’并沒有在‘不睹不聞’上再添加什么。等你想明白了,你說‘戒慎恐懼’是本體,‘不睹不聞’是功夫也行。”

這位同學的問題很典型,很典型的不是問題。很多問題的提出,都是因為那做學問的人,不是真做學問,不是實修,不是切實篤行、知行合一。他若去實修,根本就不會遇到這些問題。在實際做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才是真問題。根本沒去做,懸空在那里想出來的問題,沒有答案,答案會成為一個沒完沒了的新問題。

您提的問題不存在,請查證后再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