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莊子的美學
在先秦哲學家中,莊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學的意味。
莊子美學的核心內容,是對于“自由”的概念的討論,以及對于“自由”和審美的關系的討論。
第一節 莊子的性格、情趣和著作
莊子厭倦人世的生活,親近自然,常常出沒于山水之間。“莊子釣于濮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游乎雕陵之樊”,“莊子行于山中”......從這些篇章記載中不難看出莊子的生活情趣。
莊子不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詩人。他不僅善于抒情,而且還善于寫生。
讀《莊子》一書是種審美享受。
第二節 莊子論自由和美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1),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
(3),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靜觀)
莊子認為,對于“道”的觀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樂。能得到“至美至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做到“無己”才能游心于“道”。
游心于“道”,要經歷一個修養過程:
一、“外天下”,即排除對世事的思慮;(無己)
二、“外物”,即拋棄貧富得失等各種計較;(無功)
三、“外生”,即把生死置之度外。(無名)
達“外生”能“朝徹”能“見獨”能實現對“道”的觀照。亦為“心齋”,又稱“坐忘”。
“心齋”就是空虛的心境。“氣”是對這種空虛心境的形容。唯道集虛。“心養”。不過這在精神生活中獲得的是一種虛假的自由。荀子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是這種精神境界,做為對審美主體的一種要求,卻有它的合理性。《達生》中“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表達了“以天合天”,在這里可以解釋以審美的心胸發現、觀照審美的自然,并在自己胸中創造出審美意象。這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有重大意義。這一由莊子建立起來的理論,后來宗炳關于“澄懷觀道”的論述,郭熙關于“林泉之心”的論述,都是發端于老子而由莊子繼續和發揮。
第三節 莊子論自由和美二
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描繪了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表明人們在勞動創造的實踐中所達到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審美的境界。這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
朱自清說:“《莊子》也是一部“韻致深醇”的哲理詩,卻以豐富見長。
第四節 莊子論“厲與西施,道通為一”
第五節 莊子論兀者、支離者、甕?大癭
第六節課莊子論“象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