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怒放是個好電影。就寧浩的作品而論,這部電影只能算是一般般的。就電影圈而論,這部就屬于非常棒的電影。值得一看,推薦。
看完后,有三點感覺,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講故事高手
從 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到無人區,寧浩都證明了他是一個講故事的大高手,這部也不例外。
首先,故事情節非常緊湊,流暢,吸引人。整部電影,兩個小時,不會讓人走神,也不會有突兀的感覺,而是很自然,猶如泡在水里順流漂下,很舒服的感覺。而且,從頭到尾,從里到外,都透著寧浩的味道,那種聰明,機靈勁都洋溢出來的感覺。
其次,交叉設計的故事情節。寧浩很喜歡把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故事情節并行處理,每個情節都是不同的感覺,不同節奏,如同耿浩,郝義與康小雨兩段,一快一慢,一個是荷爾蒙,一個是文藝范,待到交匯處,又融合的很自然,沒有矯揉造作的感覺。
當然,這部電影在幽默橋端上,比想象的少一些。
另,黃渤演悲情的小角色,非常適合,不搞笑的去演,也很適合。
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當看到電影結尾時,我的聯想是 喬治.克魯尼穿著太空服在太空漫步(地心引力 這部電影)。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聯想,我反思得出的結論是 耿浩 的轉變,來自于同樣的自我成就的過程。
電影一開始就是耿浩悲催的離婚,他用把每個家居,家電都鋸開的方式來發泄心中的痛苦,不滿,怨恨。他想的是 為什么康小雨要離開他,原因是有錢的小三來插足了。所以他才要報復小三,才試圖拿著扳手想給那哥們來一下,可是又慫了,沒膽子下手。那么,究竟是為什么二人會分手呢? 那就從故事的開頭說起。
耿浩與康小雨的愛情,始于大理洱海邊。有了老婆,就得養家,于是為了生活,耿浩放棄了歌手的職業,開一個二手音響店,估計也是很不成功的。接下來的橋段就是老俗套,二人感情發生危機,第三者介入,而后就是離婚分手。被甩的耿浩很不爽。
因為他覺得他付出了一切,可是得到的卻是背叛。為了這段愛情,他放棄了歌手的理想,開二手音響店,苦苦支撐,最后得來的是另一個有錢男人把他老婆拐走了。這差不多就是一個標準范本的苦情戲。
所以,耿浩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是康小雨虧欠了他。
在這個思維模式(電影里的臺詞“陰影”)的前提下,他就踏上了電影中的旅程。
其實,這并不是康小雨的錯,而是耿浩的選擇。
康小雨愛上的那個耿浩,是作為歌手的耿浩,雖然沒有錢,但是有熱情,有自信,積極向上,能夠帶給康小雨安全感,能夠給康小雨希望,讓他覺得這是個爺們。
開了二手音響店的耿浩,頹廢,消極,沒有信心,只有抱怨和無助。 這個耿浩不是康小雨愛的那個人。
所以,不是康小雨變了,而是耿浩變了。
現實中,很多富翁破產后,隨之后來的就是離婚。其實,原因不在于錢,而在于人變了(gold digger 除外)。當沒有錢后,支撐富翁信心和自我認可的基礎崩塌了,他失去了安全感,覺得一切都要離他而去,他變得非常沒有自信,自憐自哀,難以溝通,接下來要么變成一個控制狂,要么就是酗酒,暴力傾向。所以,問題的根源并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本身。
不同的例子還有很多,我的家鄉就有一個真實案例,他很年輕的時候就賺了很多錢,接下來就是花天酒地,隨后就是生意失敗,債主堵住家門,他不得不到處東躲西藏,他老婆在家照顧兒女,還得做工維持生計。即使如此凋零,二人也沒有離婚(更合適的說法是:二人感情更好了)。因為他很努力,他沒有抱怨,喝酒泄憤,而是想辦法,找出路。一個人的彪悍,在困境時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種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可見,原因并不是錢,而是人。
所以,正視這一段歷史,找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這個故事從一開始,耿浩手中就有選擇權,他可以選擇繼續做一個更加努力的歌手。 即使開了音響店后,他也可以尋找方法來把生意做好。生意即使做的不好,他也可以選擇保持熱情和勇敢,保持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沉。
生活不易,但它不是借口,不是你放棄自己,不是你抱怨的借口,也不是你之所以不成功的借口。
所以,還是得拿出防狼噴霧,正面面對,別躲避,解決它。當面對它時,才會發現方法總是有的,而且很多。 正如同要逃避時,借口總是有的,而且很多。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的選擇。
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在這一點上,這部電影講的不透徹。
缺啥補啥
絕大多數電影,都是大團圓結局,把這些電影的結尾剪輯在一起,就是一臺春晚。
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我剛開始看電影時,曾經為這事糾結很久,后來想明白了,就釋然了。
作為精神食糧,看電影就如同到飯館里吃飯。餓了才會去吃飯,精神世界無法滿足的,也就得靠精神食糧撐著。現實當中餓的越狠,精神世界就會吃得越多。
所以,現實越殘酷,電影結尾就會越完美。從這個角度講,就可以理解 新聞聯播和春晚的天下太平,國富民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