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種動物能夠改變人類的歷史,除了馬。
從人類跨上馬背的那一刻起,文明的進程便以馬的速度在丈量著,商貿通信、文化交流、征戰攻伐,無不依靠馬。綿延上萬里的古絲綢之路既是駱駝踩出來的,更是馬踏出來的。
馬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中國。所謂千金易得,寶馬難求。為了馬,漢武帝不惜勞師遠征;為了馬,中國人每年要輸出大量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事實證明這些努力是值得的,西方良馬的到來不僅讓漢民族首次無懼強敵的入侵,更讓中華文明從此崛起在世界的版圖上。
---摘自《絲路發現》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秋天,一位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了一匹汗血馬,獻給漢武帝。武帝欣喜若狂,因為他兩年前就聽張騫說過,“大宛多善馬,馬汗血。”沒想到今天真的目睹了這樣的神物。
(油畫展示地點:新疆野馬美術館)
為了得到更多“天馬”,武帝不久便派出使團以及一具用黃金打造的馬模遠赴大宛,希望能購買汗血馬。然而,當使團長途跋涉終于來到大宛首府貳師城(據稱在今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的時候,大宛國王果斷地回絕了漢使的要求。更加不幸的是,無奈歸國的使團還沒有走出大宛,就遭遇了劫掠,不僅使者悉數被殺,金馬也被掠走。聞知此事的漢武帝勃然大怒,他立誓要讓大宛國付出代價。
公元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秋天,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騎兵6千,外加步卒2萬從敦煌出發遠征大宛。然而,由于出兵過于倉促,軍隊的給養未能跟上。當大軍到達大宛邊界的時候,天氣已經進入初冬時節,經過長途跋涉的士兵在糧食匱乏而又天寒地凍的情況下,凍死、病死、餓死者不計其數,戰事未開,人馬便已折損了過半。此時,大宛的精騎適時掩殺,漢軍全面潰敗,最終逃回敦煌者,僅剩數百人。得知消息的漢武帝極為惱火,3年之后,他再次命李廣利率軍出征。這一次他汲取了前番失利的教訓,做了充足的準備,不僅派給李廣利整整6萬名士卒,還有戰馬3萬匹,牛10萬頭,以及大量的羊、驢和駱駝,另外他還特意派了兩名相馬的專家一同前往,可謂勢在必得。
(汗血馬展示地點:新疆古生態園汗血馬基地)
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沒多久,大宛發生政變,叛變的貴族殺死國王,并向漢軍議和,他們允許漢軍隨意挑選馬匹,并承諾往后每年向漢朝進貢兩匹良馬。于是,達到目的的李廣利與大宛訂立盟約,并選擇了上等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班師回國。然而經過一路的長途跋涉,最終進入玉門關的汗血馬,僅余1000多匹。
為了馬,武帝的這兩次遠征,可謂瘋狂。然而,如果我們置身在當年的背景下,或許就能理解這種“瘋狂”舉動的由來。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北方游牧民族就對中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西漢以后,來自匈奴人的軍事威脅與日俱增:高祖在白登山險遭滅頂,呂后面對冒頓單于的語言調戲只能忍氣吞聲,漢朝每年不得不輸出大量的金銀,并派公主出塞,美其名為和親,實際上是屈辱性的求和。因此,自武帝親政伊始,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打敗匈奴,一雪前恥。然而,中原無良馬,漢軍面對來去無蹤的匈奴騎兵時往往力不從心。于是,引進良馬,組建騎兵,一直是武帝心里最重要的國策。
公元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長安后,烏孫國派使者帶著數十匹烏孫良駒向漢朝答謝。漢武帝十分高興,當即稱烏孫馬稱為“天馬”。而后,當他得到比烏孫馬更優良的大宛馬時,又轉而將烏孫馬改為西極馬,稱大宛馬為天馬。
從第一次得到西域良馬開始,武帝多次通過政治結盟、商品貿易等形式從西方引進種馬,同時設立官方的育馬機構,下令全國悉養母馬,以便和引進的種馬雜交。
經過數十年努力,漢軍的馬匹得到了極大的改良,也逐漸挫敗了匈奴人的氣焰,不僅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更讓漢朝的影響力首次遠及中亞?!贝鬂h“王朝從此以大國姿態屹立在東方,而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也從這里出發,直到大陸的另一端。
“天馬來,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隨著汗血寶馬的到來,大漢王朝全盛時期來臨了。
這是關于汗血馬的一段歷史。
而今天,我國有汗血寶馬300多匹。位于烏魯木齊市區的“新疆古生態園”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汗血寶馬基地,擁有汗血寶馬100多匹。
宋朝司馬光《天馬歌》云:
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
網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
今天的你,應當去新疆,去做這段與馬有關的歷史的見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