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午聽易中天先生講三國--第八章《鬼使神差》
這一集聽的不下三遍,僅僅對賈詡興趣,必須存檔之~
(如同聽司馬懿一樣,仍需細品讀...)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后,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后,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作為曹魏集團的謀士,最后位列三公,配享魏文帝廟。
易中天:“賈詡能在亂世中審時度勢,自己是活得時間最長的,還保全了家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賈詡可能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1、一個人,一句話,開啟三國亂世。
2、作為曹操初期的五大謀士之一,一氣安然活到曹丕年代,終年77歲。
3、看世事,悉人心,知進知退。
1、第一次計謀。
當時賈詡剛剛因病回家,順道跟了個旅游團觀覽一下各地風光,到了汧陽縣(今陜西千陽)的時候,被劫道了。
劫道的是氐族的少數民族兄弟,他們將旅游團全部抓起來,一搜,一幫子窮光蛋,怒了,于是打算全部埋掉。
大家都嚇的連叫大王饒命,但沒什么用的時候,賈 詡不慌不忙的說話了。 “我是段公的外孫”
別看簡單的一句話,他深刻體現了賈詡對人心理的洞察力。
所謂段公是誰呢?
就是當時的太尉段颎 ,他曾經任西部邊將,威鎮西北,氐人很懼怕此人。
賈詡當然和老段沒什么關系,但沒關系不要緊,現在可以有關系。所謂狐假虎威,沒老虎,一樣可以假。
不過這句話看起來好像和“我爸是李剛”差不多,就是自抬身份嘛,沒什么了不起。
別急,關鍵在于,賈詡還有后面的話。 賈詡不是說“我爸是李剛,你們能拿我怎么樣。”
他接下來的話,神奇的換了一個角度。
他說“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這意思就是說,埋了我有什么用?我死了,你還什么得不到。不如給我家寫封信,讓我家多拿點錢來贖人。這樣我不用死,你還得了錢,雙贏,多好啊。
這就比“我爸是李剛,你們能拿我怎么樣”高明多了。
因為他這句話,是把角度換到了劫匪的角度。
他在幫劫匪想問題,親身指導一下他們的劫票技術。
這樣劫匪就懵了。
我們站在劫匪的角度上,去想一想他們為什么會懵。 從劫匪的角度,來對比一下兩句話的區別。
第一句話,劫匪聽到了會怎么想?“好小子,能拿你怎么樣?老子治的就是李剛的崽!”你不是激我火么?好,我就讓你看看馬王爺發火了什么樣!
結果就是賈詡會死的更慘。
而第二句話呢?因為賈詡并沒有去拿這個身份囂張,而是認真的在幫他們分析 怎么做更有利,于是,這不是在激火,而是將他們的思維引向了個人的利益。
劫匪懵就懵在,在賈詡的話之后,他們要開始想自已的事了。
這娃子說的不錯,寫封信過去,是比殺了強,能得錢。他們的利益就提高了一步。這是他們思考個人利益的第一步。
有了一,就會有二。又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兩者可得,他們接下來要思考,
有沒有更大的利益?
有。 老段,那是個老虎,惹不得。給他寫了信,要來了錢,一時好了,以后可能就慘了。所以這事兒還不夠好。不如把這孩子哄的高興的,再訂個互不侵犯條約,這就是一世好了。
ok,就這么辦!
劫匪“與盟而送之”,簽了合約,還親自送出去,路上還不忘說,問段老他老人家好啊,在段老面前多美言幾句啊。而賈詡呢,當然點點頭,說放心吧,俺外爺爺最疼俺了。
就這樣,賈詡成功的采用了心理學的引導方法,拯救了自己。
而其他人呢,都被劫匪殺了。
賈詡的第一計,很成功。效果嘛,就是自己一個人。
2、第二個計謀,就不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了。?
他的第二個計謀,就是他“亂武”的由來。
當時董卓身死,李傕打算回家,王允把持了朝政。
被董卓攪亂的天下,看起來終于要開始平靜了,賊首死了,賊眾跑了,王允又是個政務人才,雖然不一定會有什么中興,但有他在,起碼是可以維持個朝庭安定的。朝庭安定,諸侯就沒什么理由去興兵了,就算是權力大些,總也可以平靜上一段時間,至少是不能隨便亂打了。
然而,事情沒有走向這種格局,而是走向了更加明目張膽的混亂,這一切,只因為賈詡的一個計謀。 李傕和郭汜張濟等人,在一起研究,打算散了伙,收拾收拾行李,各自回家,你回你的高老莊,我回我的花果山。
而賈詡在這個時候站出來了,他說了一句話,一句政治意義非常強的話。
“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
這句話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納為一句話。
槍桿子里出政權!
散什么伙?不但不能散,還要把兵都收起來,打回去。只要有兵有槍,who怕who?
李傕一聽,是這么個道理,馬上照此執行,收兵打回長安。
完了。
徹底完了。
東漢末年一場無組織無紀律的最大武亂,就此揭開序幕。 本來黃巾亂,那時還有個朝庭,各地起兵還是團結在以漢帝為核心的朝庭周圍,去平亂,一來二去,平的也差不多了。
后來董卓亂,雖然搞的朝庭不朝庭了,但好歹大家目標一致,都聯盟反董。
這下好,李傕郭汜他們雖然打回長安,殺了王允,但這些人畢竟者沒有董卓的能力,沒誰能領導群賊,李郭自己就打了起來。
他們打了起來,諸侯也沒共同目標了,但士兵不能白養著,于是,也打吧。打誰?不知道,看誰不順眼就打誰吧。
最混亂的局面,自此開始,賈詡“亂武”之名,絕非虛言。
而賈詡這個時候,似乎也開始認識到什么了。 雖然賈詡是這次大亂武的實際挑起者,但這卻并非他的本意。
弗洛依德。賈,之前的所作所為,對他而言,其實就是一個個的心理分析案例。不管是李傕還是郭汜還是王允,在他而言,都只不過是一個個的病人而已。
但事情到了現在地步,他才認識到,心理分析是如此的重要。當你的病人是有著足夠權力的人時,他的案例對象就不再只是一個人,而是天下格局。
他覺的他錯了。
他決定要彌補這個錯誤。 他再次展開他的心理分析學,不過這次不再是當作單純病人案例,而是從宏觀去思考。他運用一系列的方法,保護了皇帝和大臣,算是間接為之后的曹操奉迎天子作出了貢獻。
如此之后,他也不打算在李傕這兒呆了,輾轉跑到了張繡那兒。
卻沒想到,在這里,他會碰到另外一個心理學分析大師,并有了幾次絕對足份量的交鋒。 這場較量出現在曹操還兵之時。當時的曹操聽到了一個小道消息,說是田豐煽火袁紹,要偷襲許昌,于是連忙趕回去坐鎮。
張繡則打算聯合劉表,一起帶兵去追。
就在這個時候,較量開始了。
張繡正興高采烈的要去追擊曹操的時候,賈詡站出來說,不能追,追必敗。
張繡不聽,去追,結果果斷敗了。
而賈詡說不能追的原因,是因為他想到了曹操在想什么。 曹操在想什么呢?
張繡剛剛要追擊之時,曹操就給荀彧寫信(真有閑功夫),說放心吧,這次他追擊必敗。荀彧問他為什么,他分析說“虜遏吾歸師,而與吾死地戰,吾是以知勝矣。”,曹操運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論,作了充足的準備。
所以張繡敗了。
曹操的分析很準確,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切竟然都在賈詡的掌握之中。
而且賈 詡還比他多考慮了一個問題。
“置之死地而后生。那后生之后呢?”
這個問題曹操沒有想到,但賈詡想到了,于是他向張繡提出了下一步的方案。 正當張繡悔不聽賈詡之言,兵敗回來,打算向賈詡道歉的時候,沒想到賈詡卻不容分說,讓張繡馬上收拾收拾,再去追。
張繡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先說不要追,這敗了反倒說要追,到底什么時候該追,什么時候不該追?
不過好在他現在對一個問題認識還是清楚的。“凡事是賈詡的話,都是正確的。凡事賈詡的計謀,就應該堅定不移的執行”
搞不清楚就搞不清楚吧,既然賈詡說了,那就執行。
于是,張繡勝了。
得勝之后,張繡樂的屁顛屁顛的過來,問弗洛依德。賈這是怎么回事,還請大師指點迷冿。
賈詡向張繡說出了原因。
那個曹操沒有進一步想到的原因。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項經典的管理心理學案例。人都有最原始的求生欲望,而這種欲望只有在他即將失去的一瞬間,才會被完全的激發出來。
置死地后生,就是將這一理論,完美的發揮在了管理上,利用人的這一特點,為整個組織明確一個無比清晰的任務目標,并以超水平的執行量去完成它。所以此時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大到可以以一當十。
而還有一項案例,則正好相反了。人在剛剛完成一項巨大目標時,會因為了解到自己的行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而產生滿足感,從而有獲得一種十分強烈的情緒體驗。這種體現在短期內很難消除,長期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它就會演變成另外一種情緒----驕傲。
為了不讓他演變成驕傲,所以領導者必須及時的加以引導,通過疏導,甚至壓制打擊的辦法,去掉它這種體驗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是領導者的責任了。
然而曹操此時沒有想到這一點,所以他無法及時的完成這個責任。
而賈詡就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讓張繡馬上去追。果然,利用這個時間差,剛剛沉醉在勝利喜悅之中的曹操,對陣剛剛兵敗的對手,卻被打敗了。
這一場較量,最終以賈詡的勝利而告終。
恐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曹操記住了這個叫做賈詡的名字。
3、定盤之計
當時袁紹要起兵對付曹操,除了聯盟了姓眭的兔子之外,還派出使者,要聯合張繡共同作戰。
按袁紹的想法,這次聯盟是必然成功的。因為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侄子,愛將,并間接影響了曹操的夫妻關系(曹操夫人丁氏,因為曹昂之死,和曹操兩地分居,回家織布。),可謂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現在和曹操打,他肯定會來幫幫場子。
而張繡也的確打算這樣做。袁紹的使者來后,張繡奉若上賓,還請來賈詡一并陪同,以示重示。就在他剛要簽應袁紹使者的時候,賈大師發話了。
“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滾蛋”。
于是使者恨恨的回去了。
直到使者出去好久,張繡的嘴巴還沒合上。
他好容易合上之后,他大驚失色的問賈詡。 “大師,你這是搞什么東東!”(何至于此!)
賈詡做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張繡見他這反應,又問,那現在怎么辦?(若此,當何歸?)
賈詡說,投奔曹操吧。
張繡一口茶噴了出來。 賈詡躲了躲張繡噴的那口茶,不慌不忙的為他分析了適合投靠曹操的三個理由。
賈詡的這三個理由非常透析精辟,不只可以用于風云亂世,現代人要找工作的,或者已找到工作打算抄抄股的,都可以拿來通讀一下。
原文如下。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
就他的三個點來說一下。
第一,曹操政治牌打的好,品牌打的好。
現在曹操奉漢帝,那是名正言順的正統。本來漢帝都不成回事兒了,讓曹操這一“奉”,奉出個獨一無二來。
什么叫獨一無二?其他勢力罵曹操,清一色罵“曹賊”“挾天子”,而可以拿漢帝招牌去罵其他諸侯的呢?只曹操一家,別無分號。
這就叫獨一無二。?
第二,曹操家業不如袁紹大。
這似乎很有悖常理,怎么勢力小反而成為優勢了?
其實只要換一下角度,就可以明白其中原由了。
現假設,你有資產20萬,曹操有資200萬,袁紹有資產1000萬。
這時,你入股曹操,那你就擁有了1/11的股權。而入股袁紹呢? 你只有1/51的股權。
這不就很明顯了么。
有句話叫,寧為鳳尾,不為雞頭。這是指的個人的人生戰略方向,是要往高處走。但在其中的戰術階段時,很多時候,當雞頭,是更好的選擇。
不同的環境就要有不同的做法,摘出一句話去作為一切的標準,說好聽點,叫“腐儒”。
?第三,這也是當下的重點。
估計前兩個張繡也不太有興趣聽,聽了也不一定懂,但第三個,他是再懂不過了。
你殺了曹操這么多愛人(喜愛的人),再去投曹操,會有事么?
答:不會有事。
為什么?
因為曹操是要做大事的,正因為張繡殺曹操愛人殺的天下皆知,所以,才最安全。
張繡這時應該又犯暈了,賈大師也太玄乎了,經常是對一個問題得出和一般人正好相反的結論。幸好賈大師不是生到現代去參加考試或當主考官,不然不是他0分,就是大多數人0分。
但賈詡這并非是好以怪論驚天下,故弄玄虛。他講的這條道理,是有過一個扎扎實實案例的。 劉邦建國后,突然有一天發現群臣眾將表情不對,非常曖昧,于是心中疑惑,忙把張良拉過來問怎么回事。張良告訴他,大家這是要鬧gm造f啊。
劉邦說:“天下正當安定,怎么會謀反呢?”
張良說:“陛下從布衣起家,以此來得到天下。如今陛下為天子,所封功的都是蕭何與曹參所喜愛的,而誅殺的都是生平所結怨的。現在軍吏統計功勞,用天下的不足處處封功,這是害怕陛下不能盡心封功,害怕又被懷疑平生過失誅殺,所以即將相聚在一起謀反罷了!”
劉邦也擔憂說:“那該怎么辦呢?”
張良沒有回答他,而是問了一句重要的話。
“大家都知道的,你最恨誰?”
劉邦想了想說:“雍齒。”
張良說,好,那就先封他侯。
劉邦依計而行,群臣果然安定。
這就是賈詡那個理論的來源。他的分析,和張良的思路如出一轍。只不過身份稍有不同,他相當于雍齒的謀士,而他也相信曹操會按張良的那種思路去做。
想做大事的人,必須要放棄私怨,一切以大局為重。而且這個私怨最好是人盡皆知的私怨,這樣“以公廢私”的樣子做的才足。所以,張繡和曹操這個私怨越大,他就越安全。
張繡聽到這里,一拍大腿,悟之。馬上投了曹操。而之后的行為也果然一如賈詡所料,曹操不但不追究,反而給了張繡非常優厚的待遇,最后被封到兩千戶,始終領先別人。賈詡也自此成為了曹操的核心謀士。
事情到這里,似乎就結束了,賈詡正確的分析,導致了一場正確的投奔,三方共贏,皆大歡喜。
然而,真的是這樣么?
賈詡的分析,真的正確? 有關賈詡的分析正確與否這件事,
可以一下子探究到8年之后。
8年之后,當張繡滿面堆笑的拿著二斤月餅去曹丕家串門的時侯,曹丕摞給他一句話。
“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
那時,已經忍受很久折磨的張繡,終于徹底崩潰了。
他選擇了自殺。
這就是張繡的最終結局。
張繡,武威祖厲人,漢末軍閥之一。
他是一個很悲劇的人。悲劇到連悲劇的資格都沒有。
悲劇人物,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想要上演一出霸王別姬,那也要是項羽式的人物才成。張繡的悲劇就在,他在痛苦中自殺,卻連個愿意傳唱他的人物都沒有。
他的一輩子,過的稀里糊涂。他的生命中,有近乎一半的時候,是在聽賈詡的話過日子。
而他卻從來都不能真正明白賈詡的話。
到死,也沒有明白。 問:他的結局,賈詡會預料到么?
答:會。
問:預料到了,那賈詡還讓他投曹操,這分析正確么?
答:正確
因為賈詡的話,從來就不是為了張繡。如果非要說也會為了張繡的話,那只能是,讓他在必然到來的死亡之前,過上一段封侯2000戶的短暫快樂。
深悟人性的賈詡,當然知道曹操會為了霸業而接納他,也當然知道曹操霸業有成之后,等待張繡的會是什么。
但他的話,依然是徹頭徹尾的正確。
只因為,賈詡不但是一個心理學大師,還是一個隱士。 隱士,人們從來記得的人物,都是歷史如嵇康阮籍,小說如黃鐘公禿筆翁,總之都是深居世外,拒不與世俗合流的人物。
但不要忘了還有這樣一句話:“大隱隱于朝 中隱隱于市 小隱隱于野”
那些長的就一付生怕人人不出來的隱士,只不過是小隱而已。
真正的隱士,存在于世俗的頂峰---朝堂之中。
賈詡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這樣講起來,會比較空洞。用一下對比法子,會直觀的多。
只要將賈詡與另外一個人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藏在弗洛依德。賈大師背后的,那張真實的隱士之面了。
?賈詡與郭嘉。
兩個智謀都屬同時代的頂尖的人,他們做的事情,卻完全不同。
從正史記載上看,臨陣料敵,運籌帷幄,賈詡的才能不讓郭嘉。但由于他自認不是曹操的嫡系,所以主動獻策居少,很多時候是因問作答。所以,他對曹操的戰略貢獻不如郭嘉也是正常的,這也是他可以一直不倒的原因之一。
郭嘉明于識人,賈詡善揣人意,兩個人各擅勝場,均是情商高手,但郭嘉為人所不齒的只是其放浪的生活方式,而賈詡引起天人共憤的則是他那為達私欲不擇手段的惡棍行徑,賈詡有極強的逆向思維能力和揣度人心的本領。難怪后來曹操竟然和他攜手笑語:“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當賈詡喊著安全第一,大門緊閉拒不見客的時候,郭嘉正頂著行為不儉點的帽子在大帳里為曹操拼命謀劃。
當賈詡不結權貴不交豪門低調處事的時候,郭嘉正挺著他的小身板奔波在顛簸的馬車上幫曹操考查地形。
當賈詡一問三不知的時候,郭嘉正一面咳嗽著說如果我去了南方非死在那兒不可,一面為曹操謀劃要先定荊州。
當賈詡看著養生書籍準備安然度過他余下的幾十年的時候,郭嘉已經病死在了征途之上。
這就是兩個人的不同。
說郭嘉聰明,是因為他為曹操奉獻的諸多奇計。
說賈詡聰明,是因為他在大風大浪中壽過三朝,77歲善終。
孰對孰錯? 無對無錯。
只有兩個人信仰的不同。
人要吃飯是為了生存,生存是人生的第一義,不管是在亂世,還是在治世,為了更好生存而謀劃,只要不是去害他人,都不能說他錯。
賈詡,以極其精妙的計謀,為自已謀劃了完美的一生。身居高位,卻又善始善終。來自敵方,卻又成為三朝重臣。他懂得何時進,懂得何時退,懂得在進退之中成就自已。
聰明的定義,從來都不是一個空洞的標準,就像那個為劉邦打下大半個江山的韓信。
人們都為他的多多益善而感嘆他絕頂聰明,又為他的不懂低調含恨未央宮而說他愚蠢。
然而,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呢?
如果他一直低調,那么就不會有登壇拜將的叱咤風云,也就不能為劉邦打下半壁江山。然而當他打下半壁江山之后,再低調又有什么用呢?
等待他的只有陳平問劉邦的那句話。
“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
能幫我打半壁江山,那他就更可以幫自已打更多的江山。建功立業后的韓信,在劉邦心中永遠會是這樣一個問號假想敵。
這樣看,在拜將的那一刻,韓信就錯了,他不聰明。
那如果韓信不去建功立業,而是老老實實明哲保身的終老呢?
這就是聰明了么?
所謂“聰明”,就是這樣一個東西。他不會孤立的存在于一個空間,他的背后,終是會反映人各自不同的信仰。你可以認為在歷史長河中轟轟烈烈的劃過一道屬于自已的規跡是聰明,也可以認為一切皆為浮云的看破塵世安然終老是聰明。
而他們也的確都是聰明。
釋有釋之終苦,儒有儒之入世,道有道之無為,墨有墨之兼愛。
世界正因為如此,才豐富,才多姿,才精采。
賈隱士的謀劃,對張繡而言,雖非終贏,卻也為他選擇了一條歸宿,這種歸宿未必比他自己當一個風雨飄搖的小諸侯而被輾死差。更重要的,是賈詡為自已和曹操構建了大大的雙贏,在利得曹操的同時,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最好的,不能再好的歸宿。
這是賈隱士的絕對勝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