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篇(25)|孔子因酒器觚名實不符感嘆禮樂崩壞的時代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

孔子說:“現在的觚不像是個觚了,這還是觚嗎?這還是觚嗎?”

[解讀]

觚(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后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孔子當時所見的觚可能只是一個圓筒狀的酒器,而不是以前上圓下方有四條棱角的樣子,但也名為觚,因之概嘆事物名實之不符:有棱才能稱之為觚,現在沒棱的也叫作觚了。

孔子名為感嘆酒杯不像酒杯,實際上,孔子是在感嘆,這是什么時代啊,怎么一切都變了!

在孔子的思想里,周朝的禮制是不可撼動的,周禮規定的一切都神圣不可侵犯。春秋時期,觚仍然叫觚,但形狀卻做了改變,其名與實已經不相符合了。

觚這種禮器形狀的改變不正像禮樂崩壞的世道之變么?大家都不按禮樂的規矩做事了,導致社會混亂不堪。孔子面對著面目全非的觚,聯想到禮樂崩壞的社會狀況,不得不發出如此感嘆。

[讀后啟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事不按規矩往往一事無成。

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一些甚至都是生活小細節,說是規矩,卻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在公眾場合保持安靜,手機也保持靜音,看視頻,戴上耳機;騎電動車戴上頭盔,在馬路上遵守交通法規;合理安排生活,堅持鍛煉身體,愛護公共財物,自覺禮讓排隊等,都是一個人有規矩、好素質的體現。

所以說,一個真正守規矩的人,既會在意自己的修為,也會注重個人的素質,良好的教養和涵養,從來都是一種極為有底氣的規矩。

我們為人處世凡事要按規矩來,講究名正言順,表里一致。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