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幾天,我多了個習慣,看每天廣州的PM2.5指數,每看一次,心驚膽戰,一次比一次高。
終于,廣州也淪陷為霾區了。
以前對于霧霾,只是在網絡上聽說,朋友圈里看著,那會兒還比較慶幸自己的生活坐標在廣州。
一線城市里,廣州的空氣已經算不錯的了。
沒想到,在全國霧霾都極為嚴重的當下,廣州也不能幸免,那不久的將來,目前空氣還算不錯的深圳和三亞,會幸免嗎?
于是,曾引起全國轟動的柴靜的《穹頂之下》又在朋友圈開始熱傳,在這個共命運同呼吸的時代,每個人都不能幸免。
我跟同事們說,要不要團購抗霾口罩,大家一致響應,興沖沖趕緊上網購買,看中的品牌與型號,全部顯示為“所選地區暫時無貨,非常抱歉”。
不寒而栗。
每個人都有了一樣的感受和恐慌。
2
大概是從2015年九月份起,我的胸腔偶爾會呼吸不暢,甚至心臟還會時不時高頻率地跳動,對此,我很恐慌。
趕緊去醫院拍片,沒有任何異常,醫生囑咐勤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就好。
隨后的國慶,我回湖南的老家待了小十天,老家秋高氣爽,星子漫山遍野,胸腔的不適感在我回到廣州后,煙消云散。
那會兒,我不作它想,只覺得可能是自己平時鍛煉太少,沒想過跟霧霾有關。
這里,多插一嘴。
大概從三年前起,我們老家的正月初一基本是云霧彌漫,即使是晴天,也要到晌午,霧氣才慢慢消散,方能見到陽光。
能在大年初一看到一場瑞雪已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這跟我們那里的一個陋習有關。
一到年關,家家戶戶各種煙花囤起,每戶在這方面的開銷兩三千是少不了。大年二十九晚上就開始放,直到元宵,從不間斷,誰家的煙花最多最響就最有面子。
記得以前,家家戶戶放得還是鞭炮,霹靂扒拉響一陣就沒了,不知什么時候起,放煙花成了我們那里的流行。
每到過年,那響徹耳聾的煙花聲,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
年是過熱鬧了,換來的是,第二天,日上三竿,對面一米處走過來一個人都看不清楚面容。以及因為大霧,塞在本就不寬的水泥馬路上的各種車輛,讓你有種身處一線城市早晚高峰期的錯覺。
現在想來,哪些經久不散的大霧里,多半也有霾吧。
3
思緒拉回來。
自從胸腔的不適感消失后,我也沒引起多大注意。
孰料,今年9月份的時候,那股熟悉的不適感再次襲來,這給我敲起了警鐘。讓我想起這一年多來自己身體些微的變化。
以往感冒,多半一個星期就會恢復。但從16年初起,整個年頭里,我共感冒過兩次,每次都會纏纏綿綿半個月。
燒退了,咳嗽好了,鼻涕沒了,但就是喉嚨那里有一股不可言狀的痰,上不來下不去,耳鼻喉,三者想通,導致我的頭也會嗡嗡一周才會停息。
有經驗的人說,估計是咽喉炎,自己也在疑惑是不是跟身體抵抗力差了有關,但跟空氣絕對脫不開干系。
患鼻炎的同事,鼻子今年格外敏感,每天噴嚏不斷,尤其晚上睡覺更加難受。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知道身邊或遠或近的親人或朋友圈中,這兩年患肺癌的人不知道多了多少。
昨晚我同事就說,他朋友的媽媽,五十出頭,平常生活作息規律,完全按照養生手冊來,突然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肺癌晚期。
這些,都是身體在向我們所處的環境抗議。
我們開始了惶恐與不安。
開始科普PM2.5到底是什么鬼,有什么危害,該如何防范,政府又有什么對策,小孩怎么辦,以后我們這代人最后會不會都是死于肺癌?
4
以往,一到辦公室,我們就會把窗戶打開通風換氣,現在窗戶緊閉,空調打開。
小妹每天都被我叮囑不要外出,必須待在家里。每天吃過晚飯,姐妹倆想去公園散步,看著外面灰霾的天,停住了腳步,哪里還敢去。
每天都要去戶外刷十公里的表弟,被我好說歹說,威逼利誘,硬是半路折返把戶外跑變成了室內跑步機跑。
我尚且如此,那些需要特別保護的人群怎么辦?尤其是家有幼小兒童的媽媽們,她們估計比我焦慮、惶恐百倍、千倍。
同事的小孩剛滿兩歲,放在老家西安給家公家婆帶,最近家公家婆打電話說,根本不敢把娃帶到戶外去。剛滿兩歲的小孩正是多動的時候,每天吵著鬧著要出去找小伙伴玩耍,可是這樣的天氣怎么敢讓他在外面。
有條件的家庭尚且可以買多臺進口空氣凈化器,裝新風系統,讓自己所處的小家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里,可當面對小孩殷切期盼的眼神,忍心讓ta一直待在室內嗎?
至于那些戶外工作者,以及條件不夠買空氣凈化器和新風系統的家庭,更是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霧霾之下,呼吸道被霧霾徹底侵襲。
穹頂之下,焉有全卵。
我們身處同樣的時代,呼吸同樣的空氣,當霧霾兜頭兜臉打下時,每個人都不能幸免。正如某天看到的一段話:
“我們8090年代出生的人,就是這個國家轉型的主要承擔者,怎么逃也逃不掉。我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但我不會因此而放棄追求更好生活,希望你也是。”
但愿我們的后代不要有這樣的時代命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