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理、象、數(shù)——接通天道法則的“算法”
上
“易理”的來歷: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p>
“宗”是指“本原”。
世間萬事萬物無時無刻無不處在千變?nèi)f化之中,這是“易理”中最根本的不變的法則,這也就是“易理”的“宗”。
古希臘第一代哲學(xué)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jìn)同一條河流。”《周易.系辭》中也講:“易之為道也屢遷。”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西方哲學(xué)在源頭上都發(fā)現(xiàn)了宇宙萬物隨時“變易”這個“不易”的法則。
把赫拉克利特拉過來說易經(jīng),不是想借西方哲學(xué)的光環(huán)照耀“易經(jīng)”這部中華古老的“天書”,對它來一次生硬的哲學(xué)包裝。赫老師的學(xué)說也提出了宇宙萬物流動變化的法則,他稱之為“邏各斯”,王東岳先生認(rèn)為這就是西方邏輯學(xué)的源頭。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對主宰宇宙萬物變化的法則只用了一個字——“道”——來命名,“道”也自此成了中華傳承千古的哲學(xué)思想的源頭。
我們先來初步了解一下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學(xué)說:
1、這個有秩序的宇宙對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永遠(yuǎn)是一團(tuán)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
2、萬物是永遠(yuǎn)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guī)律進(jìn)行的。
3、原始的統(tǒng)一是不斷地活動和變化的,永不停止。它的創(chuàng)造是毀滅,毀滅是創(chuàng)造。一種東西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比如火變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種東西都這樣變成它的對立面,因此每一種東西都是對立性質(zhì)的統(tǒng)一。
赫拉克利特的學(xué)說又稱為“對立統(tǒng)一”學(xué)說,他的學(xué)說基于對宇宙本原的根本認(rèn)知,由此奠定了西方哲學(xué)的基礎(chǔ)。對“天道自然”法則的根本認(rèn)知也是中華傳統(tǒng)哲學(xué)思想的第一塊奠基石。在東西方人類走出蒙昧蠻荒的第一個啟蒙的“軸心時代”,都對生成我們的宇宙的本原進(jìn)行了一次“終極追問”,并且得出了一個近似一致的答案:其一、宇宙萬物都是變動不息的;其二、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法則是“二元對立”。
但是對于演變的法則在認(rèn)知上卻又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或許又正是東西方哲學(xué)從源頭上就異徑分流的起點,西方的“邏各斯”(邏輯思維)與東方的“道”(天道自然思想)就是從源頭分流的兩個“閘門”。
講易經(jīng)的易理不能不從天道思想講起。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p>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p>
前邊一句出自《系辭》,后邊一句出自《道德經(jīng)》第四二章。
“道”是什么?“太極”又是什么?
不搞清楚這兩個解釋宇宙本原的“元概念”,就無法理解宇宙萬物變易的不變法則,而這個不變的演變法則也就是“易經(jīn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藘烧?,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老子《道德經(jīng)》的“道論”篇首開宗明義的一段話,理解這段話是打開通向“道”的“眾妙之門”的關(guān)鍵,但這段話又實在太過于“玄之又玄”,令人云山霧罩很容易迷失在門外,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道德經(jīng)》和《周易》在魏晉時一并被劃入了“玄學(xué)”。
我先勉強(qiáng)做一個盡可能通俗的解釋,大道至簡多說無益,關(guān)鍵還在于悟。
“道”是宇宙生成之前的元始狀態(tài),因此要稱之為“元概念”,在元始狀態(tài)中宇宙生成和演變的法則就已經(jīng)存在,是為“道生一”。
“道生一”生成的是一個宇宙萬事萬物都須遵循的根本法則,這個法則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系辭》),“形而上”是指在事物的形象與性狀之上的歸納與概括,已經(jīng)超越了事物的形狀,因此,“道”又是不可言說的,不可言說不是因為老子故弄玄虛,是因為確實無法精確描繪。
此處要借助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詭辯”來解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白馬”是具象的“馬”,一有具象就會局限于“白馬”這個具體的“象”,不能再用“白馬”這個具象來定義“馬”這個物種,這是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的真正含義,他自有他的道理,至少邏輯上能講得通,不能因為抽象難懂就簡單斥之為“胡說”。
“馬”不僅僅有“白馬”,黑、紅、青、白、以及“五花”,哪一種顏色不能加在“馬”這個概念之上?還有“烈馬”、“千里馬”、“汗血寶馬”, 以及“古道西風(fēng)瘦馬”……
“白馬”只是“馬”的一類,屬于“形而下”的“器”,可以言說可以描繪,因此不能用它來定義“馬”,其它加上任何顏色和性狀特征的馬也都不能拿來定義馬,“馬”就是馬,是遵循一個特定的物理法則而生成的物種。
抽離了具體的“物象”,顯現(xiàn)出來的才是“物理”,了悟天地萬事萬物運行的“物理”,宇宙萬事萬物演變的“易理”也就蘊含在其中了。
“馬”也還只是一類具體的物象,只是抽離了具體形狀和特征成為了抽象的“馬”,還不是“形而上”的“道”。
生成宇宙萬物的法則是惟一的,天地萬物演變所遵行的也是同一個大道法則。按照現(xiàn)代物理學(xué)的解釋,天下眾生(也包括“白馬”)都是一團(tuán)遵循特定物理學(xué)原理組合在一起的“粒子團(tuán)”,因此,莊子的《齊物論》中講“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天”與“地”是宇宙間能夠想象出來的最大的物象,其生發(fā)演變的法則和一匹馬中蘊含的法則是一致的。莊周可以“物化”而成蝶,蝴蝶也能夠“物化”而成為莊周,宇宙萬物萬事就是如此,在“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中演變不息,“圣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齊物”的根本還是“形而上”的“道”。
“夫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莊子.天下》
這是“太極”這個詞能夠查到的最早出處?!疤笔侵浮皹O其高大”,“極”是指“極限”。
莊子這段話是在給“道”下的一個定義:大到極致,以至于沒有外在的邊界;小到極致,以至于沒有內(nèi)在的極限。在時間的維度上,先于天地而生,并且還在向前無止境地發(fā)展演化。一言以蔽之,“道”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都是沒有極限的。
“太極”的定義來自北宋理學(xué)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太極圖
(“一陰一陽之謂道”模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無極”可以理解為《道德經(jīng)》中作為“天地之始”的“無”,“太極”可以理解為作為“萬物之母”的“有”。從“無極”到“太極”,宇宙萬物生成演變的法則——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始終貫穿其中。這也就是“此兩者同出而異門”。
“同出”是指出自同一個“道”,這是宇宙萬物生成及演變的根本;“異門”指從“無”到“有”,宇宙萬物生成過程中要經(jīng)過這兩道不同的“門”,一個是“無之門”,一個是“有之門”。
“無”之中所蘊含的“道”稱之為“無極”,“有”之中所蘊含的“道”稱之為“太極”。這是周敦頤給太極下的定義。
從“無極”到“太極”,重要的不是跨過了從“無”到“有”這兩道“門”,而是其中所蘊含的同一個“道”,以“太極”為起點,宇宙萬物生成演變的歷程就開啟了。
開啟了“太極”這扇“有之門”,宇宙萬物在生成演變的過程中,“道”依然蘊含其中并貫穿始終,萬事萬物演變都須遵循一個不變的“易道”法則,這個法則由“太極”演變而來,《道德經(jīng)》里的說法是“樸散為器”,“道”是樸拙而無形無狀的,散布于天地萬物之中,就有了具體的形體和性狀?! ?/p>
演變的法則是什么?
老子只給出三個字:“一生二”。
也許是因為這個說法太過于含混,《太極圖說》對“一生二”的過程做了一個模擬推演:“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p>
這段話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
其一、開啟宇宙的起點——“太極”之中就蘊含著“動”的能量,動能發(fā)動之后就生成了“陽”這個物質(zhì)要素;
其二、“靜”是由“動”發(fā)展到極致而生成的,這里先給關(guān)于宇宙起源的“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爭論一個答案。并且,“動”與“靜”是發(fā)展到極致會相互轉(zhuǎn)化,這就出現(xiàn)了“物極必反”的演變法則。
其三、“動”與“靜”、“陽”與“陰”相互依存互為根本,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交互作用,推動宇宙萬物不停頓地演變。
到此就完成了“兩儀立焉”的過程,也就是“系辭”中所說的“太極生兩儀”。
再往下的演變過程是“二生三”,老子同樣沒講清楚演變的法則。遍查典籍,只在《淮南子》找得到一個仍顯含混的解釋: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陰陽。陰陽和合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清揚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p>
還是要借助“太極圖說”做個解釋:
“無極而太極”對應(yīng)的是“道生一”;“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對應(yīng)的是“一生二”;“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對應(yīng)是的“二生三”,也就是《淮南子》中所講的“陰陽和合而萬物生”。
為什么“陰”與“陽”的兩儀對立會產(chǎn)生“二生三”的結(jié)果?“三”又是指什么?
陰陽“二元對立”生成的是構(gòu)成物質(zhì)的基本粒子,有了這個從微觀世界觀察物質(zhì)的“粒子模型”,老子所說的“二生三”和后面的“三生萬物”就容易理解了。
“二生三”就是指“陰”、“陽”這兩個要素組合生成的陰陽合為一體的“粒子”,《淮南子》中的表述是“陰陽和合”,《太極圖說》中的表述是“兩儀立焉”,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岸笔前选瓣帯迸c“陽”這兩個由“太極”生成的“二”又聚合為一個組合,宇宙生成與演變的物質(zhì)起點——第三個要素就生成了。
此處“三”指的是第三,世人讀不懂老子這一句,大概是把“三”當(dāng)成了“3”,怎么數(shù)都數(shù)不出來是哪三個,越數(shù)也就越糊涂。
從微觀世界觀察,宇宙萬物(包括我們自己)都是一團(tuán)帶電荷的“粒子團(tuán)”,“粒子”就是“三”,“粒子”作為構(gòu)成物質(zhì)的基本元素依照不同的特定物理規(guī)則形成宇宙萬物,這就是“三生萬物”。
為了形象的理解老子所講的抽象的“道”,可以再借助“宇宙大爆炸”理論,有這么一個思維模型,便于輔助理解。
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于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1927年,比利時天文學(xué)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說,1929年,美國天文學(xué)家哈勃根據(jù)假說提出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導(dǎo)出星系都在互相遠(yuǎn)離的“宇宙膨脹說”。
爆炸之初,物質(zhì)只能以中子、質(zhì)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tài)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斷膨脹,導(dǎo)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復(fù)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云,星云進(jìn)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nèi)缃袼吹降挠钪妗?/p>
看過“大爆炸宇宙論”的思維模型,應(yīng)該為老子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宇宙生成猜想而驚嘆,竟然和西方科學(xué)理論的推導(dǎo)高度契合。
“大爆炸”之前的這個致密熾熱的“奇點”,我們可以視之為“太極”,它小到只是一個點——“其小無內(nèi)”;“宇宙膨脹說”證明宇宙有137億光年,這個跨度既是空間的,也是時間的,并且,還在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向外膨脹,這又驗證了大到無極限——“其大無外”。
“大爆炸”之初的元始宇宙看似雜亂無章的一鍋粒子湯,這些粒子又都是有特性的,質(zhì)子帶有正電荷,電子帶有負(fù)電荷,和中國遠(yuǎn)古哲人猜想的一樣——“太極生兩儀”——“大爆炸宇宙”生成的是正、負(fù)兩類特性相反的粒子,這兩類粒子組合而成物質(zhì)的基本元素,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二生三”,基本粒子再聚合而成宇宙萬物,就有了“氣體逐漸凝聚成星云,星云進(jìn)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恒星和星系”,這個氣勢恢宏場景就是“三生萬物”。
老子講到這里就不再往下講了。
“三生萬物”要遵循的法則是什么?萬物之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則又是什么?
在《道德經(jīng)》里找不到答案,《莊子.齊物論》中給出的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物化”法則。從微觀世界的視角觀察,“物化”就是構(gòu)成萬物的基本粒子不斷地聚合成“粒子團(tuán)”(方生)和“粒子團(tuán)”不斷解構(gòu)為基本粒子(方死)的過程,因此,蝴蝶可以“物化”而成為莊周,莊周也可以“物化”而成為蝴蝶。“圣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宇宙萬物無不在這一“造”一“化”之間生生死死。當(dāng)然了,人死了埋在地下,首先還是要成為地表植物的肥料。
順著這個思維模型往下捋,《莊子.知北游》中講的“道在磚石瓦礫稗草便溺”也就理所當(dāng)然了,“道”是宇宙萬物從古到今都要遵循的法則,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大到天地,小到螻蟻,“道”無不蘊含其中。
莊子也只是講到了“道”無處不在這個層面,比老子的“樸散為器”算是更進(jìn)了一步,具體的演變法則還是要到“周易”中去找,“六十四卦”就是一整套循環(huán)運行無終無始的事物演變模型。
這個演變模型還是要從宇宙形成的起點講起。
“太極生兩儀”,也就是“一生二”,這是第一變;
“兩儀生四象”是第二變,和“二生三”是什么關(guān)系?
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無法協(xié)調(diào)老子所說的“先天地而生”的“道”和易經(jīng)中所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這個“道”,后人把老子之“道”和孔子之“道”分做兩個“道”,是既沒讀懂老子也沒讀懂孔子,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天道認(rèn)知是共同的,并沒有“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這兩個標(biāo)簽,并且,諸子百家也都借天道言人事,說的也都是同一個天道。
“兩儀生四象”生成的是“陰”和“陽”的這兩個元素的四種組合方式:太陽、少陰、少陽、太陰,這還屬于二元組合,還在“二”這個階段。
如何理解這“四象”?
“太陽”與“太陰”是陰與陽的極致,是陰和陽相互演變轉(zhuǎn)化的極限;“少陽”與“少陰”是陰與陽的“二元對立”的組合,前者陽勝于陰,后者陰勝于陽,寓意是陰陽“二元對立”的組合是不均衡的,這種不均衡的組合構(gòu)成宇宙萬物演變不息的推動力量。我國古代哲人把太極圖構(gòu)想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交互契合的不均衡圖形,而不是把一個圓形“一分為二”,這個認(rèn)知宇宙本原的模型比古希臘赫拉克利特的“二元對立”學(xué)說更接近宇宙本元的真相。
如果“二元”是均勻兩分的,也就是“陰”與“陽”是均衡分布的,那么宇宙就會喪失演變的推動力量,就會處于是絕對的靜止?fàn)顟B(tài)。西方科學(xué)推算出宇宙演化的終極狀態(tài)是“死寂”,也就是絕對均衡的狀態(tài)。
也就是說:“均衡”只是宇宙演變的終極方向而不是現(xiàn)狀,現(xiàn)存的宇宙萬物“不均衡”是常態(tài),由不均衡向均衡的方向演變,這也是宇宙演變的根本法則。
下
再加入一個因素,或“陰”或“陽”,就生成了八種不同的組合方式, 這就是“四象生八卦”,也就到了老子所說的“二生三”的階段。這是第三變。因此,周文王的筮草推演方法也就是“三變成而一爻”。這個方法下一章詳述。
對照西方科學(xué)的宇宙形成模型,第一種物質(zhì)元素“氫”就是由一個正電荷的質(zhì)子和一個負(fù)電荷的電子組合形成“氫原子”,這也就是“陰陽和合”;第二種元素“氦”由兩個正電荷的質(zhì)子和兩個電子組成,元素周期表上依次每增一位,就增加一個電荷。原子再以一定的結(jié)構(gòu)組合而成分子,物質(zhì)的基本組合結(jié)構(gòu)就形成了。分子之間還會化合而生成新的物質(zhì),宇宙萬物就這樣生生不息地演變著……
“八卦”是天地間所見的八大類基本物象, 這些基本物象還在交互作用而形成新的組合,這就是八卦兩兩相重而生成六十四卦要表達(dá)的演變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八卦與六十四卦都是指物象組合的模型,而不是具體的事物(具體類型后面詳述),所以只能籠而統(tǒng)之的講,這也是易經(jīng)含混而難解的緣由,并非古人故弄玄虛。
太極八卦演變模型
再換一個角度來觀察,“道”的元始狀態(tài)“太極”只是一個“奇點”,是“一維”的;“一生二”生成的是陰和陽兩個維度;“二生三”生成的是“陰陽和合”的第三個維度。有了“三維”的立體空間,才能夠容納宇宙萬物的生發(fā)與變化,因為世上所有的物體都是三維立體的。
“三維立體空間”是靜態(tài)的,只有在時間軸上移動才會發(fā)生變化,“四維”也是容納宇宙演變的基本維度。
“宇宙”的最早定義出自春秋時的一位思想家尸佼:“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四方上下”古人又稱為“六合”,也就是現(xiàn)代人所說的“三維立體空間”;“古往今來”是對時間軸的描述?!坝钪妗焙翢o疑問是一個四維時空的概念,這是和《易經(jīng)》緊密相關(guān)的一個基礎(chǔ)概念。
宇宙有四個維度,易道變化所演繹的就是四個維度之下的宇宙變易法則,“易”的每一卦又稱為“一時”,古人講“因時而變”,就是要遵循所處在的不同“天時”之下的大道法則而隨時變易,把握了這個法則,就得到了天下之“理”。
這就是“易理”的來歷。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吨芤?系辭上》
“系辭”開篇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講的就是天道法則如何成為人文世界的演變之“理”。弄通其中的淵源,“天理”就演化為人世間的“道理”。中國人講理講的是道理,是遵從天道法則的“天下之理”。
天地有高低的定位,人世間也有貴賤的劃分,這還是呈不均衡分布的宇宙法則?,F(xiàn)代人愛講平等,但是也不能否認(rèn)人群中是分等級的,即便隨意組合聊天的一群人,也還有個“意見領(lǐng)袖”和“聽眾”的分別,這是與天道法則相契合的尊卑貴賤的“定位”。
“陽”代表剛健,是驅(qū)動萬物生成與演變的力量;“陰”代表柔弱,是靜止并凝聚成物的力量,陽主動而陰主靜,這是天地間的常態(tài),也就是“動靜有常”。
天地萬物演變都會顯現(xiàn)其跡象,“天”代表“陽”的剛健,觀摩顯現(xiàn)的“天象”可以見到隱含其中的天道法則,是為“在天成象”;“地”代表陰柔靜止的力量,“陽”的剛健運行要聚合于“陰”的靜止與凝結(jié),才能形成天地萬物的實體,是為 “在地成形”。
“三生萬物”之后,宇宙間萬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后,可以總結(jié)一下“道”、“理”和“象”、“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了。
“道”是天地萬物生發(fā)和演變的不變法則,也可以理解為整部《易經(jīng)》的總綱,這個不變的法則又是極其簡易的,《系辭》中用八個字來概括“陰陽相推,八卦相蕩”。
“陰陽相推”是事物內(nèi)部陰陽二元作用的方式,這是來自事物內(nèi)部演變的推動力量;“八卦相蕩”是“成形”的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來自事物外部的作用力。“相蕩”這個詞很傳神,物體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和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相吸或者相斥,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相蕩”。玩過磁鐵游戲的小伙伴們對“相蕩”這樣的場景會熟悉而親切,事物之間作用的基本法則和磁鐵游戲中的“相蕩”之象是一致的;我們也可以設(shè)想一下老式的“鐘擺”,運用的就是事物之間“相蕩”的磁鐵原理,也就是物理定律,可用八個字概括:“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八卦相蕩”的法則到西漢發(fā)展成熟,也就是后人熟知的“陰陽五行學(xué)說”?!瓣庩栁逍袑W(xué)說”可以理解為事物運行之理,也就是“系辭”中所說的“天下之理” 。
“五行”是把天下事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五種屬性的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法則是“相生相克”,這套理論也構(gòu)建起了中醫(yī)理論的根基,《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理論基礎(chǔ)就是“陰陽五行學(xué)說”。本人對此了解有限,此處不再贅述,只簡述其中“道”與“理”。
周敦頤《太極圖說》中是這樣表述的:“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一無極也。”
大意是:陰陽和合生成“生水火木金土”這“五行”,“五行”順應(yīng)天道法則分布就產(chǎn)生四季交替的變化。這是在往下講天地萬物演變之“理”。
往回追溯,“五行”源于“陰陽”這一個根本,陰陽源于“太極”這一個根本,“太極”又是源于“無極”這一個根本。 也就是說,往下深化是萬物之理,向回追溯,是天地之道。道是理的根本,理是道的演變,這就是“道”與“理”的關(guān)系。
天地萬物如何分陰分陽?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八卦”代表八類事物,也就是八大類物象,每一卦由三畫組成,這三畫是畫出八類物象的符號。三畫中有一畫為陽的,就是陽卦,有一畫為陰的,就是陰卦。
“多數(shù)服從少數(shù)”,“少數(shù)”反倒是主導(dǎo)的力量,這是天道法則中隱含的秘密。有位偉人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p>
這句話是契合天道法則的。
單位里如果有那么一個臃腫的機(jī)構(gòu),兩個領(lǐng)導(dǎo)一個兵,最終會出現(xiàn)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部門事務(wù)會反過來會由那個“兵”來主導(dǎo)。這個場景就是“系辭”所說的:“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此處“君子”是指貴族統(tǒng)治階層,“小人”是指普通民眾。
“陽卦奇,陰卦偶。”
“陽卦”中陽爻為奇數(shù),“陰卦”中陽爻為偶數(shù),這其中就有了數(shù)的概念。
“陽”是天地萬物起始時的推動力量,在宇宙開啟之前的從“無”到“有”的“奇點”,已經(jīng)聚集著巨大的能量,因此要把起始的第一個數(shù)“一”定義為“陽”,第二個數(shù)“——”定義為“陰”,“八卦”中畫出每一爻的兩種基本符號“一”、“——”就成了1、2這兩個數(shù),有了這兩個基本的“數(shù)”,“八卦”所代表的八類事物就又可以用“數(shù)”來標(biāo)記了。這說明“萬物皆數(shù)”的說法是正確的,并且,天地萬物的演變法則也可以用“數(shù)”來推算,明確了這一套運算規(guī)則,看似混沌無序的茫茫宇宙就立即顯現(xiàn)出精巧有序的“算法”。
現(xiàn)代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架構(gòu)的“萬物互聯(lián)”世界,其底層算法正是和“易經(jīng)”的推演法則極其相似的“二進(jìn)制”,“一陰一陽之謂道”,任你千算萬算,還是離不開這個根本。
再來該說一說“理”了。
“理”是什么?
“理”是與天道法則相契合的事物演變法則,因此“道理”兩個詞要聯(lián)用,在天為“道”在事成“理”,“道”是天地萬物演變的底層法則,大道至簡恒常不變,但其演變的方式又是隨時變化的。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保ㄏ缔o)
大道雖然只是一陰一陽,這兩個變化要素在一卦的六爻之間周流變化,永遠(yuǎn)不固定,那么,六爻之間的陰陽對應(yīng)關(guān)系就永遠(yuǎn)處在變化之中(這個變易規(guī)則在下一小節(jié)詳述),這就是“易之為道也屢遷……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不能作為固定不變的準(zhǔn)則,要隨著“易道”變化做出適應(yīng)性的改變,能做到“唯變所適”,就掌握了天地萬物變易的“道理”——“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只要順著“易理”去做,成效自然就在其中。因此孔子講“善易者不卜”,老子也講“為無為”,“為無為”是在順應(yīng)“天下(變化)之理”,這樣才能夠“無不治”。
悟得“易理”的圣人是不屑于卜筮之事的——“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可見,“易理”并不能幫助你逢兇化吉,遇上地震洪水森林大火這類天災(zāi)人禍,圣人也要和普羅大眾一起共患其難的。那么,學(xué)悟“易理”還有什么意義?
“知其無可如何而安之若命”——你可以得到了悟人生的大智慧,并且享受由此而來的平靜與安寧。
再來看看“理”和“象”的關(guān)系。
“圣人設(shè)卦觀象,系辭焉明吉兇?!?/p>
為什么要“設(shè)卦觀象明吉兇”?
天道法則演變生成宇宙萬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之中已經(jīng)蘊含著萬物演變之理,“理”是隱含在“形象”之中的,把這些“近觀遠(yuǎn)察”的“形象”用“——”、“一”兩種符號畫出來,就是“象”,也稱為“卦象”,是掛在那里的“象”,觀摩這些“卦象”,可以領(lǐng)悟其中隱含的演變趨勢,從而判明吉兇。
“象”又分為“大象”和“小象”。
“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六畫卦,是由伏羲的“先天八卦”兩兩重疊組合而成的,伏羲八卦是“三畫卦”。因為是八卦兩兩重疊,每一卦就又分為上、下兩體,稱為上、下卦,也有稱內(nèi)、外卦(居于下方的一體為內(nèi),上方一體為外)。
復(fù)卦卦圖
譬如“復(fù)卦”就是由下卦“震”和上卦“坤”組合而成,“震”為“雷”,“坤”又為“地”,“復(fù)卦”又稱為“地雷復(fù)”,意思是復(fù)卦的卦象由“地”和“雷”這上、下兩體組成。
“地雷復(fù)”就是復(fù)卦的卦象,也即大象。
“觀象”既要看一卦的上、下兩體的組合關(guān)系,也就是“大象”;還要看六爻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每一爻所處的位置是否得當(dāng),以及與相鄰、對應(yīng)位置各爻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這一爻的“象,又稱為“小象”。
還用“復(fù)卦”為例,從“大象”觀摩,“雷”在“地”下,“雷出地奮”是大地復(fù)蘇之象,因此命名為“復(fù)”,這也是復(fù)卦一時之大義,是“大象”。
“初九”象辭:“不遠(yuǎn)之復(fù),以修身也。”這是“初九”這一爻的“小象”。雖然也在“雷出地奮”的大趨勢中,但限于所處形勢是“不遠(yuǎn)之復(fù)”,只能“以修身也”。
“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之其所之。”
卦象顯現(xiàn)所處的“天時”適宜干大事業(yè)還是做小事情,是為“卦有大小”;卦、爻辭指示所處位置的吉兇趨勢,有的兇險有的平易。是為“辭有險易”?!爸渌敝甘镜氖茄葑兊内厔?,但是也指示了處在這個位置應(yīng)當(dāng)采取的適宜的作為。處在命運之中,人并非只能聽天由命,還是可以順天應(yīng)命的。
處在哪一卦是一個大的“天時”,個人無法改變,只能適應(yīng);處在六爻中哪一個位置個人也無法改變,但可以利用,利用得當(dāng)就是“地利”;能夠恰當(dāng)處理好各個對應(yīng)位置之間的關(guān)系,能與天道事理相契合,就是“人和”。古人關(guān)于“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大概就出自“易經(jīng)”吧,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個人能夠主動有所作為的也就在“人和”這一條,改天換地可不是凡人能夠具備的“本事”。
與天道相契合的“人和”也就是后世儒家所倡導(dǎo)的“中庸之道”,后人不知其來歷,對“中庸”諸多誤讀。一言以蔽之,中庸就是恰當(dāng)適中的行事法則。
用什么去衡量“恰當(dāng)適中”?
“易經(jīng)”之中的“道”與“理”就是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p>
“象”是遠(yuǎn)古人類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就歸納總結(jié)并用“陰”“陽”兩個符號畫出來的八大類物象,中古時又?jǐn)U展為六十四大類;“系辭”是文字出現(xiàn)之后附在卦、爻象之下用于判斷吉兇的判辭。以文字表述的判辭是存在缺陷的,文字不能完全包含語言所要傳達(dá)的內(nèi)容,語言也不能夠完全表述內(nèi)心想要表述的思想,因此,易道之理難見亦難達(dá),又極其容易誤入歧途。世人大都用心在趨利避害的卜筮算卦上了。
王弼的心得是“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圣人設(shè)卦觀象”的目的在于觀摩卦象之中蘊含的“形而上”的道理,六十四卦畫出的是六十四大類物象,因此不能拘泥于具體的文字表述,譬如“地雷復(fù)”,得到了“地雷”這一“象”,就要忘記“地雷”這個的言語表述,是為“得象忘言”;得到了“復(fù)”所要傳達(dá)的“形而上”的道理,又要把“復(fù)”這一“象”也忘掉,是為“得意忘象”。
王弼的心得和佛法中的“得月忘指”、“過河棄舟”的修行法門是一致的,“得月忘指”就能不落入“法執(zhí)”,同樣,“得象忘言”也就不落入“象執(zhí)”。
簡要總結(jié)一下“理”“象”“數(shù)”三者的關(guān)系:
“理”是遵循天道法則的宇宙萬物的演變法則,這個法則隱微難見,需要借助事物的形象和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來觀摩,也就是說,“設(shè)卦觀象”就是為了觀摩事物演變之“理”,“象”本身并不是“理”,觀摩到“象”中蘊含的“理”,表面的“象”就可以舍棄了。
“數(shù)”就是數(shù)字。把“陽”定為1,陰定為2,“卦象”就可以用數(shù)字來標(biāo)記了,有了數(shù)字的標(biāo)記,就能夠用數(shù)字來推算事物的演變了。
具體方法在“文王筮法”中介紹。
這就是“周易”的基本理論模型——用“象”來揭示易理,用“數(shù)”來推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