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現在你買了電影票去看電影,看了10分鐘后你覺得這電影太爛了,你會怎么做?是覺得錢都花了,還是看完吧,還是果斷離開去做其他事情。再比如看到得到上一篇音頻節目標價4.99元,你是覺得也就不到5元錢先買了再說吧,還是會考慮到其他可能存在的成本?對類似決策有沒有方法論指導呢?自己決策的依據是什么?怎么評判自己的決策是否是最有利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做決策的兩個基本知識。
1. 結果比理由重要
做決策的依據,應該不是理由而是結果。理由再充分,也不一定能作為行動的依據。
依據理由做決策不靠譜的重要原因在于,理由往往是為自己的行動找的合理化借口。我們一般會為自己的行動找理由,并不是有了理由才行動。比如,你想約你心儀的對象晚上出去吃飯,對方說明天還要見個重要客戶,晚上需要早休息養足精神,就不出去了。聽起來很合理,是她拒絕你一起吃飯的合理理由。其實,可能是她對你壓根沒感覺,先決定不和你一起吃飯才為拒絕你找到的一個合理化的借口。
2. 將選項換算成價值
對不同的決策進行對比判斷時,可以換算成價值來進行投入與收益的比較。面對不同的決策時,可以將每種決策帶來的收益和投入成本進行換算,理性分析后再做決策。
其次,要注意做決策時的兩個陷阱。
1. 忘了考慮“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大多數人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往往考慮不全面,忽略了機會成本。在做決策的時候計算機會成本,能幫助我們對決策質量進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斷。開頭提到的不足5元的音頻書,你是否考慮到了,為了聽完這個音頻需要花費2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這個時間假如是在做工作可能得收益是30元,30元就是機會成本,那么這個音頻的成本應當是35元。
2. 多計算了“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所改變的成本。我們要像經濟學家一樣,不去考慮已經不能改變的沉沒成本,而是面向未來思考,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這也就是開頭提到的,買了電影票遇到爛電影,不要糾結已經無法改變的沉默成本。當然如果當下并沒有其他事情可做,覺得繼續看下去也沒啥,而如果覺得后面2小時可以看一本期待已久的書,那么久果斷離開去看書。過往不戀,縱情未來!
怎樣做出高質量決策呢?
1. 尋找第三條路
不要被表面的選項困住,主動積極地創造其他更好的選擇方案。例如,你需要在外住酒店1個月,預先選好的一家,每天需要200元,但是唯一一點讓你不可接受的是枕頭太硬。而另外一家舒適的酒店,每天價格是300元。你是將就住200元的還是去住300元的酒店呢?那種更劃算呢?其實第三種方案是上街花幾十塊錢買一個比較舒適的枕頭。
2. 16倍法則
好的決策所帶來的收益,可能是一般的決策的16倍。為什么是16倍呢?這個數字來自二八定律。比如,公司共100個員工,前20個人創造了80元,剩余的80個人創造了20元錢,前者每人創造4元錢,后者每人創造0.25元,那么前者的價值正好是后者價值的16倍。16倍法則告訴我們必須要從事情的重要方面著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能夠產生最大收益的,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收益,是一個好決策的標準。
最后要注意做決策的最重要一點:決策的制定,一定要誠實有道德。不道德的決策,雖然能獲利,但每做一次就損失一次信任,會導致未來的選擇越來越少。如果你的決策明天上了新聞頭條,而你能為此感到自豪,那么就去做吧。(學習《決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