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行車秘史

看著滿大街的上海“永久牌”小黃,伴隨著“厲害了我的國”的裝飾輪子,我的心波瀾起伏,不禁思念起我的自行車來……

在我上高中之前,我是不會騎自行車的。主要是村子里大多數人家沒有自行車,個別家庭有自行車的也不會借給我一個孩子來學手,萬一摔了,那可不把主人心疼死!一般情況下,大人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借別人家的車子。所以,我雖然長了個大個子卻也一直沒有機會學練車子的機會。于是,日日渴盼、妄想著我家啥時候也能有輛自行車。

應該是我初中畢業那年的暑假吧,大哥在城里的公司上班,買了輛城里人退下來的二手自行車。大哥心細,把自行車收拾得干凈、明亮,像新的一樣。不過家里會騎自行車的,只有大哥和二哥。我終日的踅摸著看他們不在的時候就偷偷的把自行車推出來,趁他們在田里勞動的時候,把自行車推到村南頭學校的操場上去。

聽說,學車子第一步要學會“溜”。所謂“溜”就是雙手扶著車頭,左腳踩著左邊的腳踏板,右腳在地面上使勁一蹬,借著這個慣性,車往前走人也就兩只腳并攏著,右腳虛立著,這樣車就能往前走十幾米遠。慣性完了,再繼續蹬一下,甚至連蹬兩下三下,就會走得更遠。如此循環,逐漸掌握平衡。練得多了,就可以進行第二步,“溜”的已經很老練了,隨即抬起右腿跨過車座,右腳去踩右腳踏板,這樣就可以自然地踩踏板循環蹬騎了。關鍵也得把頭控制好。把握方向,腳根據路況蹬車子,左右車頭有閘,可以減速和剎車。左閘管著前輪,右閘負責后輪,緊急時雙手剎車。

有一天,我依舊在操場上練習自行車。真沒想到大哥一下子來到了操場。我騎在自行車上,一看到他,心里就發慌,一下子從自行車上跌了下來,自行車的頭也摔歪啦!只見大哥急忙跑過來,扶起我,扶起自行車,笑著說:“唉呀,怎么摔倒了呀!”他的搭話讓我驚喜,也顧不得剛才摔了一跤的疼痛,我憨憨地笑著回答:“我不敢給你說,怕你舍不得。”哥笑了笑,說:“你長大了,也該學了,來,我給你扶著。”就這樣,得到了大哥的認可和支持,我學會了騎自行車。別提有多開心啦!

從此,整天盼著家里人派我買東西,或者去已經嫁到鄰村的姐家。因為,我可以騎自行車去啦!但無論如何這個車是我們家的公共財產。不是我的啊。

在上高中的三年,我很少騎自行車。因為縣城離家較遠每個周回來還要背饃(周日下午返校時帶的干糧)。父親讓在城里上班的二哥給我買輛二手自行車。后來聽說二哥50塊錢買了一輛二手車,紅旗牌的,二八的大車子。

這下有了日日思慕的自行車,我的自行車,哈哈~我把它擦得干干凈凈,機油上在輪胎軸心,那個利索呦~別提啦!

每個周日去學校的時候,我都載著我關系最好的同學一塊兒去上學。車頭前面掛著我倆的饃袋子,左一袋右一袋,里面裝的是媽媽烙的芝麻饃。車后面的座駕上坐著我最好的小伙伴,喜眉笑眼的,說真的,不亞于當今坐在寶馬車里的小年輕。

因為我有這輛車,每到周六中午放學的時候,不少小伙伴都提前在課間約我,回家的時候能不能捎上自己,今天能否搭我的順車。總之每個周六回家,周日來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于是來回路上,撒下了我們青春年少時的一路歡歌笑語。騎困了,坐僵了,互換一下,再繼續前行。在那個時候我那輛破舊的二手自行車就是我們全部的快樂和滿足。美!

第二輛自行車,徹頭徹尾是我的。那時我剛工作不久,一到暑假就回到農村老家。

那時的暑假,酷熱難耐,我家唯一能緩解悶熱的工具就是蒲葵扇。記得那天傍晚時分,我和媽兩個人坐在院子的大梧桐樹下。媽坐靠在父親生前最喜歡的那把藤椅上,緩緩地搖著扇子,我屈著膝坐著小木凳在媽的對面,中間放著小方桌,桌上擺著那套父親退休時單位贈送的陶瓷茶具。太陽下山了,知了聲聲,悶熱伴隨著煩躁,看著藤椅和茶具,我們母女不禁睹物思人……就這樣,送走了夕陽又迎來了月光。

月亮升起來了,抬頭仰望,上弦月,農歷大約初七八。月光清澈如水,照亮了我家小農舍,梧桐樹影斑駁地撒落在小院中。起風了,有了一絲絲涼意。媽突然問起了我的未婚夫,正不知從何說起時,“咚咚咚”響起來敲門聲。我急忙起身準備去開門,待我問一聲“誰呀”來人的搭話我聽出正是他!哇,陜西地方邪。真的是他!

我急忙開了門,只見他興沖沖地推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站在門外。不容多說,自行車被推進了院子最亮堂的地方,全部暴露在月光下。亮蒼蒼明晃晃,車頭車尾、車胎車絲那兒都發著光。

“這是我今天下午才買的新自行車!”來人臉上的興奮被月光照得清清楚楚。“上海永久牌的,我爸托人買的,一推出來我就開始飛騎。”說著,端起我遞給的一大杯水“咣咣咣”地喝起來了。一口氣喝得見了底兒,接著說:“二六的,女式的,很好騎的,你可以來試試!”兩片樹葉影兒在他臉上晃蕩,卻依稀可見他興奮的笑容。

這就是我的,屬于我的,新的女式自行車!也是我的定情信物啊。

于是,我日日騎著這輛嶄新的永久車穿行于鄉間小路,農人們投來羨慕的眼光,我特別珍惜,特別自豪!

最終,這輛車載著我女兒的童年,輪子不停地轉動,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往來于家校之間。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孩子上三年級了,報了英語學習班。下午六點去接孩子的時候,我們兩個大人都去接,去學校的路上,他駕駛奮力蹬著,我坐在后面的座位架上。

約20分鐘的路程,很快到了。等孩子們放學了,一群群從里面涌出來,孩子看到我倆,特別開心。“爸爸媽媽都來接寶寶了,太開心了!”說話間女兒看了看這輛自行車,問題來了:“我們三個人怎么騎車子回去呢?”是啊,怎么辦呢?還是爸爸有辦法:“媽媽騎慢點兒,寶寶坐后面,爸爸在后面跑著追你們。”就這樣,走了不少的路,我騎騎走走,索性我倆再換一下,他騎我走,也是停停歇歇,孩子坐在后面,沖著后面的爸爸或者媽媽喊“加油啊!”,孩子一著急從后座上跳下來,也跟著一起走。一家三口說啊、笑啊,誰的車技怎么樣啊,誰的跑姿又別致啦……哈哈哈,笑聲撒落在孩子放學的路上。

這些自行車承載著我的求學經歷,見證了我的浪漫愛情,也參與了孩子的成長,如今好久都沒有騎自行車了。想到這兒,我加快了步伐,走到小黃跟前,拿出手機也掃一掃,去追尋我的自行車故事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