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付與筆端
今天下班路上聽“得到”App里伯凡老師的最新分享《越是順遂,越要提防“惰怠”的狀態》,頗有感慨。
伯凡老師談到了四個公司:華為任正非在新年反省時提出要警惕華為可能出現的“惰怠”;Google更名為阿爾法貝塔,發公告時表示了對“FxxKing comfort ”的擔心;柯達2001年歡慶這個業績最好的年份時,決計想不到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IBM當年用賣磅秤、賣奶酪切片機和打卡機賺來的50億美元來培殖一個叫做計算機的新業務。
這些例子都反映了一個道理,居安思危才能長久生存,反之則會被清除出局。
企業如是,個體如是。職場如是,生活亦如是。
誰都想呆在舒適區,不愿去費力氣耗精力來跟自己死磕,但問題不會因為你的忽視而消失,誰也不能保證,明天你的舒適區還是否存在。
工作中越是覺得“得心應手”,越要警惕“惰怠”是否已經到來,如果不去主動思考主動發掘問題,等到問題到來時,往往已超出了能力范圍。
生活中也是如此,時不時給自己一些挑戰,“虐”一下自己,是保持活力、收獲多彩人生的重要途徑。
就拿簡書日更來說,以前的純閱讀狀態就是一個“舒適區”,當發現自己閱讀已趨于敷衍,逐漸陷于碎片化閱讀和滿足于輕松的娛樂文學,失去了啃大部頭或嚴肅作品的勇氣,這時“寫作”特別是“日更寫作”就是一個很有必要的把我們自己拽出“閱讀舒適區”的方法。穩定的有一定質量的日更,背后一定需要大量的輸入,而且還得是有一定質量的閱讀。
一旦適應了日更寫作,又會出現新的“舒適區”:千篇一律的寫作風格,窄小的主題類別……都意味著輸入的匱乏和惰性的存在,這時強迫自己打破“惰怠”,嘗試不一樣的寫作體裁,雖然艱難,但熬過來后就更上層樓,可看到更廣闊的風景。
警惕“惰怠”,走出舒適區,才能更“健康”。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