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tuity@Columbus

出發前頭腦里有無數種擔心,像很多只大鳥在我的頭頂低空盤桓,沒有辦法解決又揮之不去。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擔心就是:小費怎么給。

旅游書籍以及同事的經驗分享中都說小費是總價的10%-15%,一般15%是比較體面的。可是我總覺得現實情況中,算小費很困難啊,如果我拿到的賬單是37.8美金,怎么迅速算出要給多少小費呢?感覺10%還是比較好算的,37.8+3.78=?,對于我這種心算很差的人來說,小費是一個足以糾結很久的問題。

臨行前老大支招,說每天早上離開酒店時,記得在床頭放上1-2美金。我們住的雙人間是235美元/天,10%的小費也要23.5美金呢,只給1-2美金行嗎?我深深懷疑。老大還說,賬單后面加了稅的單子是不需要付小費的,還有像麥當勞那種直接到柜臺點餐的快餐也是不需要付小費的。

不管怎樣,我們出發了。

12日凌晨1點到哥倫布機場,排隊等到了一輛的士,黑人司機。上車給他看了目的地,15分鐘就順利抵達。沒有我擔心的搶劫、暴力事件(我承認我真是個超級沒有安全感的人)。

計價器顯示20.0幾美金,我和Tina坐在后座,用中文交流該給他多少錢小費。停下車司機一按計價器,變成25美金了。那么說著就是加過稅的價錢羅?那到底還要不要付小費啊?Tina說應該不用付了吧,可是我覺得萬一這5美金不是稅怎么辦,不付小費不是很對不起人家么?心里秒算了一下:10%是2.5美金,20%是5美金,那我付他4美金好了。于是給了29美金下車。司機明顯很高興,下車幫我們拿了箱子開走了。

第二天賓館樓下有美食節,好多卡車停在草坪上。我們一邊認真看掛在車廂上的菜單,一邊盤算到底要不要給小費,怎么給。后來終于注意到,有的車子門前放著一個小盒子是專門放小費的。可是這種卡車美食節的吃飯形式也是像麥當勞那樣直接點餐的呀,為何還設個小盒子專門放小費呢?為何有些卡車上有小費箱,有些又沒有呢?種種糾結。

最后我找了個叫Loops Cheesesteak的漢堡,9美金,小費給1美金,這樣總價10美金。因為10%的小費是0.9美金,20%的小費是1.8美金,1美金在10%-20%之間(吃頓飯有多累,心理活動好多,~~~~(>_<)~~~~)

我給了老板10美金,然后急急又拿了1美金投到小桶里。然后老板找回我1美金(其實可以等老板找零后,再優雅地將零錢投入小費桶,這是后話)。

那天我就吃了一個漢堡,撐了一整天,奶酪不好消化啊,這樣也好,省得再糾結。

第二天一大早離開酒店時,鄭重地放了2美金在床頭柜上。

會議中心的food court有八九家小店,等餐時碰到一個在UCLA就讀的華人小姑娘。我們問起小費的事情,她說一般的士是不需要給小費的,計價器最后顯示的價錢是已經加過稅的了。她們用Uber打車過來也沒給小費。像food court里的快餐店也是不需要給小費的,給也行不給也行。只有正兒八經坐到餐廳里,有人給你拿菜單、端菜的才需要給小費。

于是,之后的幾天在food court點餐時,就再沒給過小費。后來我們也用Uber打車(用Facebook賬號登陸,掛上信用卡,done!),也沒給過小費,省心了。

只是賓館的小費還是很奇怪的。第一天回去時小費不見了,估計是打掃衛生的人拿走了。第二天小費還在,是嫌我們給少了懶得拿?還是忘記了?第三天仍然放了2美金,回來小費不見了。但新的被套、床套沒有換,放在一張凳子上。而且廁所的毛巾都沒有換。我們對此作了種種猜想,是嫌錢少?還是錢放在床頭柜上,保潔員無法確定是否是小費,雖然拿了心里仍然不痛快?第四天,Tina把錢放在了枕頭上。回來還是和前一天一樣,錢沒了,衛生做了,但被套、毛巾都沒換。之后覺得這樣你猜我、我猜你的日子過得太累,索性在門口掛上了“請勿打擾”的牌子,從此清凈。

周日大多數店鋪都是晚上6點打烊,我們只好找了家bar吃飯,點了墨西哥玉米卷。這回是堂食,小費肯定是要給的。菜單下面也寫清楚了,要20%的小費。等我們快吃完的時候,穿黑色緊身衣的服務生拿來賬單就轉身走了。我們認真研究了一下賬單,大概是7.65美金,小費大概是7*20%=1.4(咱還沒土到拿計算器出來算),7.65+1.4=9.05美金。也就是說,按要求我們要付給她9點幾美金。可是菜單上也是加過稅了,但回想服務生的行為,覺得她轉身走了,空出來的時間應該是留給我們算小費的,那么這小費還是要給的。我們倆又商量了半天,要不要給?9美金還是10美金?我說,咱是foreigner啊,問問人家沒關系。于是千辛萬苦(找不到人)招呼這個小女孩過來,我問:So we should pay tips for you, right? 她干脆且略略羞澀地說:yes。“OK,10 dollars”,我們起身離開,她笑瞇瞇地謝過,看樣子是挺開心的。

賓館樓下有家中餐廳,每每付賬時,老板娘都是看我們快吃完了,施施然走過來把賬單放桌角,轉身就走。這讓我想起了bar里面那個小姑娘,也是拿了賬單轉身就走。我由此悟出這就是付小費的藝術:留下時間讓客人算好小費,雙方不會太尷尬。我們可以從容地算好小費,然后把飯錢和小費一起放在小盤子里離開。只是最后一天我沒有零錢了,飯錢+稅大概是11.25美金,我只有20美金,于是問Tina,如果我給她20美金,她怎么知道要找我多少錢呢?她總不會過來問我到底要付她多少小費,然后扣除小費找零吧?Tina想想說,她應該會先按照飯錢找給你,然后你再給她小費。哦!有道理。不過這一說沒有試驗過,我只是找Tina換了零錢,留了14美金在桌上。

最后一天去機場我們叫了Uber,下車后司機幫我們把兩個箱子從后備箱搬出來。車費12元直接在信用卡上扣了,我另外付了2美元當面給他。

在美國呆了幾天后,付小費會比較放得開了,沒有剛來時那么拘謹。快餐不付小費也成,有時候心情好、姑娘漂亮、老板熱情,也會把找來的零錢投到小費箱里。堂食雖然賬單上已經加了稅點,還是會給小費。打的司機如果幫我們拎比較重的行李,也會給小費。只是賓館的小費到底是怎么回事,還是無解。

如果給小費的話,一般我會乘以20%再往后取整。姐不是土豪,姐只是希望,自己給別人的,能比別人預想的多一點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