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間常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亦會偷。" 因為在詩詞里, 太多摸仿, 改寫, 借用,? 抄錄的現象。詩迷共聚書本中,搜韻字, 尋平仄, 選字眼,集詞句, 取題材。似乎離開了經典就出軌了,于是閉關苦讀,背解格律, 吟記名句, 追求登峰造極。
? ? 且看唐朝崔顥《黃鶴樓》中句:“荒草萋萋鸚鵡洲", 啟發宋代李甲摹寫:"萋萋荒草憶王孫"。兼在《帝臺春》首句吟賦:“荒草碧色, 萋萋遍南陌。" 這是引用抑或抄襲? 再看宋代陳與義的《臨江仙》這樣結尾:“古今多少事, 漁唱起三更。" 而明代楊慎也寫《臨江仙》, 同樣結尾語:"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此首填詞放在《三國演義》首頁, 讀者特別多, 反而少人識那個陳與義了。
? ? 讀宋詞, 晏幾道有句:"落花猶在,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處?" 晏殊亦有近似句:“人面不知何處? 綠波依舊東流。" 此等熟口熟面的語言,使人記起了唐詩中:"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已經屬于雷同了。估計晏幾道熟讀詩書, 他的《蝶戀花》末兩行:"紅燭自憐無好計, 夜寒空替人垂淚.。" 受唐朝杜牧詩句的影響, 改寫自“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晏殊父子詞名當時, 決非才疏學淺靠抄襲起家。
? ? 炒冷飯很易察覺, 例如宋詞趙令時這句:“紅杏枝頭花幾許?" 宋祁那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兩句比較, 意思句式皆相同。好詩迷人, 影響深遠。唐朝王勃名句:“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備受當時及后世的追捧激賞, 廣為引用。但是, 有誰深究此乃意抄曹植之詩呢:" 丈夫志四海,? 萬里猶比鄰。"
? ? 引用的現象普遍存在, 正如作文引經據典一樣。邦助表達主題思想,只怕讀者不依不饒。捫心自問:誰無借鑒書本, 那個沒學他人? 有時反而感覺, 那樣體現出傳承的軌跡, 別具意思。其趣似書法, 推估學自何門何派.。眼利者津津有味;眼拙者馬上翻書。興趣油然而生,此亦讀書一樂也!? ?
? ? 不過, 借人的東西定要還,倒不如另辟蹊徑, 創造有自己特色的語言,獨樹一格。冷眼詩壇, 太多詩迷自困牢籠, 繼承而不敢發揮。其實,詩的優劣不在文言或白話, 在乎運用耳!一句"為了勝利, 向我開炮!" 足令場面氣氛驟起,熱淚盈眶。歌詞“月光代表我的心"很有新意。這些白話入詩, 言淺意深, 很有表現力。可見, 升華口語為詩, 值得去研究。
? ? ? 學詩,? 賦詩,? 詩人的責任與擔當!別爬在唐詩宋詞里,沒了自己時代的東西。后之視今,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