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率持續降低?粉絲生命周期

今天看到一篇關于粉絲生命周期的分析文章:

新媒體、粉絲經濟,一場認知泡沫主導的困境 by 李少加

收益頗多,拆解一下這篇文章,加強記憶。

粉絲從關注到流失的生命期

用戶流失是一個非常困擾自媒體人的一個問題,還不只是取關,每個公眾號的死粉的數量更為嚇人。

很早就有一個說法,只有3個月內新增的用戶才是有效用戶,3個月前關注的用戶依然活躍的粉絲極少。

最近不斷下滑的打開率和閱讀量充分這個問題已經變得很嚴重了。

如何延長粉絲的生命周期?

1、內容屬性

工具(資源)屬性 > 社交屬性 > 泛娛樂

這不難理解,比如淘寶、京東,對一些用戶而言,甚至會用一輩子;社交就未必了,比如曾經的QQ、陌陌、豆瓣再到現在的微信,難說;娛樂類更不用說了,曇花一現數不勝數。

2、用戶認知水平

通常來說,認知水平越高的粉絲,對某類內容的生命周期通常越短,說句大白話,聰明人沒那么好糊弄,更容易從繁雜的表象中看透本質,自然對內容的創造性、審美度諸多要求。

3、內容深度

從生態視角、企業戰略配置的角度看,一個在“淺內容定位”中過度優化了的組織,幾乎是不可能在“深內容定位”中取得任何競爭優勢。

4、內容成長速度與用戶自成長速度之差

不難理解,產品自成長速度如果比用戶自成長速度慢,用戶生命期就會極劇縮短,反之,就會大幅度延長。

5、開銷用戶的程度

傷害粉絲利益的變現、或者推出大量低質量、同質化內容等等,都會讓粉絲生命期縮短。

怎么解決?

1、內容增加工具屬性

工具屬性價值的永恒性一直就像是Bug一般的存在。就好比我戴著的眼睛,說實話,我實在不喜歡,但還是得依賴它。

比如:

職場內容,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咨詢服務、職業測評服務?

就連漫畫類公眾號,比如混子曰都可以推出一些養車、護車的工具教程。

2、內容增加社交屬性

不少人會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社交”——跟人打交道,加入某組織。

據我了解,多數的“社交化”之所以最終以“廣告群紅包群”而失敗,問題的根源恰恰是“把通訊當互動”、“把交流當社交”。

你們的情感化基礎在哪里?

社交背后的本質是一種人際情感,再往深了說,是一種“難以適應的愉悅型刺激”。

這就是為何人們跟喜歡的人(不限于情侶)在一起就會感到開心的緣故。

順帶一提,物質類刺激更多的是帶來多巴胺,但不會帶來幸福感。

或者可以簡單的說,增加社交屬性就是增加用戶的幸福感。

3、組織“有機化”,內容自身持續蛹變

從生物神經學的角度看,根源上,人類的認知導向都是基于“經濟原則”——即以最小的加工努力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果。

即,“略微”高于粉絲認知層次的內容是最容易被大腦解讀為“有趣”的。

簡單了(看透了)則乏味;而過于復雜了大腦無法識別也會被解讀成乏味。

那么,這些“蛹變”的實質是什么呢?

是內容生產者的持續自我突破,然后傳達給讀者一種全新的欣賞視角或思維視角。

它不是微創新,而是實質性創新,不斷地突破內容生產者自身的上限。它不是改變內容定位,而是對之前內容繼承之上的實質升級。

小結

其實全文最重要的一個結論就是:

工具(資源)屬性 > 社交屬性 > 泛娛樂

1、希望延長粉絲生命周期,盡可能的增加工具(資源)屬性,也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2、社交屬性,不是簡單的互動和交流,而是建立一種人際情感,所有沒有做好這一點的,都算是社交屬性,頂多是有社交功能而已。

3、泛娛樂內容更容易獲得大量,比如大量搞笑視頻,萌貓萌狗的文章,但是這樣的流量很難帶來深度的關系。

4、自媒體人要努力把內容人格化,只有這樣才能和用戶建立更強的情感屬性

5、自媒體人要不停的提升自己,持續自我突破,才能延長粉絲生命周期。長期運營者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用戶對你的內容產生審美疲勞了怎么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