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于2012年初,當時未能發布,意外翻出。放到今日來看,許多觀點早已作古。部分內容有刪減。
圍繞紙書和電子書的爭議實在太多了。我在本文中將它們歸為以下五大類。
(一)紙書的物質存在,本身就具有意義:
-
由于紙書具備可見的形態和可感的質量,會讓一些讀者產生現實存在感:
- 紙張的直觀可見性,可以吸引讀者閱讀,如同解開鍋蓋的美味。
- 可見的紙張厚度可以提醒讀者閱讀的總量,已經讀了多少。并決定如何去讀。
- 閱讀大部頭后可以獲得質量上的成就感。
- 我可以很方便地向別人炫耀我有許多藏書。
- 紙張和翻頁的過程,可讓人獲得特殊的觸感。
而當你捧著電子設備,人們無法知道究竟正在干嘛。
- 你可能在做任何事,也許是在游戲。電子設備全面的功能,容易被混為一談。例如,有時候使用電腦也被籠統說成“玩電腦”和“上網”一樣。
- 你也可能在讀任何一類書,包括某些網絡文學。閱讀不同類型的書是一個人的象征符號。它關聯著你的個人興趣,你的身份,你的品位和素質。對于連封面都無法被識別的電子書而言,怎能敵得過紙書!
- 也因此,紙書能促成偶遇性的交流。可見的符號能為身邊的人提供話題。(就像iPad的背蓋一樣!)
- 某些環境下,如果別人看到自己在讀書,至少被打擾概率會相對降低。
- 紙書有固定的頁碼,而且每頁紙都是獨立的:
- 通過紙張上伴生的信息,我們能更好的記憶所見的內容,比如對于文字在某頁的位置的感知讓我們能更好的記下它。
- 電子書卻無助于記憶,不僅讓人們更依賴于體外記憶和搜索,降低了人們記憶的意愿,也讓內容難以被內化吸收。
- 去書店購書是種特殊的體驗。
這些觀點,對書籍內容的關注甚少,卻多少有些“拜物”和形式主義情結。如果電子書要從這角度死磕,并不輕松。若從細節的設計,社交功能的加入,豐富的筆記整理形式上有所突破,當有所為。
(二)使用電子設備很復雜,而讀紙書很容易:
因為電子設備:
- 需要經常充電,突然沒電了就沒法繼續閱讀了。
- 要考慮格式什么的,會因為一些原因打不開。
- 使用起來并沒有紙書那么方便,不是翻開就能看到內容。
- 記筆記也不方便,而且筆記有丟失的風險。
- 容易壞(不耐摔,不防水),一旦壞了維修費用高。
- 戶外環境下不適合閱讀。
(三)紙書即知識,而電子書則是知識的對立面:
有這么些觀點:
- 詩歌等文藝的閱讀不適合輕浮的電子閱讀器。
- 電子設備的普及看上去和知識無關,而紙書的傳播和知識的發展卻密切關聯。
- 電子設備導致淺閱讀,不利于知識的吸收,反而導致人的浮躁。
這都是因為,書與知識的密切關聯,是我們從竹簡和羊皮卷時代就已經產生的情結。紙書能讓我們聯想到太多積極的概念和意義,腦海中浮現太多崇敬的場景。
而電子設備,從電視時代開始,熒光屏就帶有傳統文化圈中一種罪惡的意味,至少它打破了嚴肅的身份界限。而在PC普及過程中,其娛樂價值更加速了這種認知的傳播。
如果書柜空蕩蕩的,而iBooks里卻滿是電子書籍,那會是何種窘境?
(四)老書蟲不適合電子書:
對于一些閱讀習慣和閱讀經驗的讀者:
- 紙書的閱讀培養了他們特殊的生活習慣和閱讀經驗技巧。
- 電子閱讀意味著要改變他們的某些習慣,可能感覺不適;而且會讓舊的技巧與經驗無用武之地。
(五)紙書是一種私產:
紙書給人感覺,就像它是被作者精心制作出來的,如同一個手工藝者的創作一樣。書中所寫的是作者特有的,是獨一無二的。一旦購買了一本紙書,那讀者就似乎和作者有某種特殊關聯。而電子書強大的傳播力則讓讀者失去這種感覺,讓人覺得只剩下一閃而過的符號,和屏幕上顯示的其他文字沒有太大的區別。
媒介生態學邏輯的尋章摘句
麥氏著作著實晦澀難懂,對于電子閱讀領域,我只能將“媒介即訊息”觀點的傳播,視為閱讀器廠商在高呼““快來買我的媒介吧”。
人們所言及的書,其實包含兩個層次:
- 其一是作為媒介的書,它是一種信息的物質載體,是一種特定印刷品。
- 其二是作為內容的書,它主要通過文字來展現內容的價值。
對于電子書的不滿很少針對作為內容的書。無論是擔心閱讀體驗帶來的改變;還是電子閱讀的直接或間接影響,都和閱讀的內容無關。哪怕在十年那種MP3上,看一次只能顯示幾個漢字的滾動字幕。只要每個文本符號能被準確的識別和解讀,閱讀的內容就沒有發生改變,也就沒有什么好抱怨的。
而書籍作為一種媒介,則不然。每一種媒介所產生的影響,都比它被創造時所賦以的要復雜的多,且其中規律也沒有那么容易被預見。目錄和頁碼,撼動了口傳時代的信息權威;而超鏈接和搜索,也打破了專家對刻在石碑上信息的控制;再到如今,輕點“share”創造了新的社交意見領袖。舊的世界震撼了,那些結果總是驚人的。加之對未知的不安,這也是一些抱怨的源頭。
我們很容易把電視和紙書區分開來,因為前者主要顯示動態的畫面。可我們對待電子閱讀卻太過天真。很顯然,它有一個屏幕,哪怕是是e-ink屏,那都是一個用來輸出動態信息的屏幕,而不是完全靜態的鉛字,但這并不是最核心的區別。電子閱讀是一種后電視時代的產物,遠脫離于純粹的印刷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也被互聯網時代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
紙書是一種實物商品,而電子書則接近于一種軟件。前者與工業化大生產有密切關聯,是中心化、專有的、等級制的;而后者則迎接開放的互聯網。作為內容的書籍(包括電子書)必然要結合新的媒介形態,去發揮它最大的競爭優勢。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因此它也必須放棄它缺乏媒介競爭力的領域。它曾今的地盤太大了,幾乎成為智慧的代表,如今丟失一些陣地也是理所應當。一旦書籍能更加專注,或許,還能找回文字的份量。
參考資料:
書籍會因互聯網而消失嗎?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87939/256024
電子書---社會發展的趨勢http://select.yeeyan.org/view/242964/252218
電子書讓你記剛讀的東西更難了嗎?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24087/261887
實體書的另一個好處http://www.ifanr.com/81158
kindle之“淺”http://www.ifanr.com/8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