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夢想家》里有一貫穿全劇的情節,主人公沃特?米特是在《生活》雜志默默無聞工作的膠片洗印經理,一天他在一個約會網站發出了邀請,但因個人履歷實在平平無奇而沒獲得任何回應。雖然米特時常做著酷炫的白日夢,但因沒真正去投入實踐而荒廢了些許年景,直到因一場意外而要去找回丟失的25號底片,他真正想要的生活才在他邁開的第一步逐漸展開。當然最后,米特因個人履歷充滿了神奇的經歷而受到了其他女孩的青睞。
生活中,我們是否大多數的時候像米特一樣,雖然內心充滿了對美好的想象,卻在回神的那一刻又選擇了日常平凡的道路。有些人想到了美好的事物會立刻去行動,有些人則會說“下次吧,等我哪天有空”,生活總會有許多限制讓我們打消向美好生活推進的念頭,這是常態,這也是人性,限制與規范代表著安全,有了安全感我們就可以少面對些波動與困擾了,這樣我們會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但這個掌控感只是我們認知里的掌控感,生活能被完全掌控的部分少之又少,我們真正能做的是降低危機到來的概率,這里有一點至關重要的是,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只要思維和方法不當,危機終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到來。所以遇到內心篤定的,能讓未來生活更進一步的事物,就得放開手腳提前作足準備來達到目的,不至于因為暫時的安全感而讓未來蒙受更大的損失。
這里我們所說的“美好事物”,是指能讓生活在未來更進一步的東西,而不是指單單的享受感興趣的東西。米特雖然幻想著攀登雪山、野外探險等看似玩樂的東西,但他的前提是他已經在這種平凡的生活里度過了16年,人生又有多少個16年!所以他的憧憬是在與過去抗爭和告別。那我們怎樣才能邁開第一步呢?然后做到真正地把生命浪費在我們獲得的美好事物上。
1|首先有辨別正確與錯誤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能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有什么作用,在《禮記·中庸》里有寫道:“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從字面上我們知道,明辨是非最終是要為后面的“篤行之”所服務的,作用就是能做出更好的決策然后去實踐。
在生活中,我們看似每天都在對各種事物作出對與錯的判斷,并且通過大量的事例來實踐這項技能,但我們的決策真正對我們有利的又有多少。暫且不說一些大決策上,在一些小決策上我們也經常犯傻。比如在該不該晚睡這個問題上,雖然很多人已經在第二天無精打采中吃過虧,但仍然有人大晚上死抱手機聊天不放,或者為了玩樂打它一晚上lol,然后每天重復直至把生物鐘打亂。為什么會這樣?這種辨別很隱晦,雖然內心知道這個點要上床休息了,但我們身體還有一只愛享受的猴子,為什么說是猴子?因為這是本能,相對于長期利益,我們會容易被短期利益而吸引,如果沒有強的自律思維,我們的大腦就會很容易回歸猴子階段。
此外很多人之所以很難做出抉擇,是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即使某件事已嚴重影響我們的發展(如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渣男談感情),我們也很難釋懷我們投入過的東西,像時間、金錢、能量、愛等等的成本,投入越大,沉沒成本越大,將事情進行下去的理由越充分。這是在逃避否認自己過去的錯誤所帶來精神疼痛,“反正都玩游戲這么晚了,不如...”真是個容易犯的思維錯誤!
大多情況下,我們其實是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選擇的,只是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自我提醒意識,所以即使知道是非對錯也不能做出好的判斷。李笑來老師在得到里提到對選擇有個判斷標準,那就是凡事實踐前反問:
我選擇的事能不能讓我積累更多的能力?
這樣想的原因是成長任何時候都是最關鍵的,如果我做的事情沒有對我的能力進行升級,那就不值得一做。這樣一來辨明是非一事就簡單明了許多了,當我們想繼續順從穩定、享樂與安全感的時候,反問自己上述問題,如果跳出來去挑戰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進步,就應該警惕我們懦弱與退避的情緒,把更好的選擇權從內心的恐懼奪回來,把接下來的或小或大的挑戰當作一次自我升級的里程碑來對待,從而完善自己原有的能力,或開發全新的能力!
2|清楚自己長處
想要突破自己,先從了解自己的長處開始,知道自己擅長干什么,會使我們的精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一份不能勝任的工作,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只能從平庸走到平凡,而不能從平凡走到卓越。在影片里,米特其實很擅長滑板,甚至還得過獎,但他卻選擇了在雜志社洗印膠片,雖然兢兢業業,也沒阻止被后來新任老板解雇的步伐。如果米特很早就想明白,滑板才是他人生的起點,也不會在日后16年里靠白日夢來度過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以為自己擅長什么,其實不然,大家只知道自己不擅長干什么,而且在這點上也模糊不清。受限于社會的生存壓力,我們會習慣性去先從事自己沒有優勢的領域開始,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可能這個領域起點高,我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來維持這個制高點,但時間后段其實增長有限,甚至下滑,長遠來看就是下行曲線,如果我們一開始從自己的長處開始自己的人生,可能起點很低,但因為這是一個能發揮自我潛能的領域,因此我投入的每一份努力都會繼續擴大我的能力,只要方法得當,走向優秀卓越只是時間問題,此外我們也會有更多的能力去開拓其他的疆域。
在發現長處方面,德魯克提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后,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這樣做可以清除審視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有什么不足,在那方面并不擅長且做不出成績來。在擅長的領域里,這個方法同樣有用,反饋會讓你清楚哪些方法能推進一個項目落地,哪些不良工作習慣會對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并提醒你應該對此避而遠之和提升改進。把自己的長處作為事業起點,并專注于此,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由此讓長處不斷得到強化。
知道自己的長處,其實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能快速聚集勢能的單點出發,然后讓這個能量慣性帶動其他能力的發展與升級,而為日后更大的事業做足準備。
3|為想法找到實踐的出口
任何想法都是通過學習獲得,可如果一個想法僅停留在書本上和腦海里,它只是靜態的,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任何漣漪。比如你懂得很多健身理念,這樣做能增強肌肉,那樣做能減少損傷,但你沒有去健身,更不會把你知道的系統方法運用到實際中,那其實你知道的其實是無效的,對你的身材沒有產生一絲的提升。
有個詞叫“知識的幻覺”,很多人每天喜歡通過刷知乎、新聞、公眾號等等來學習,刷完后會產生“我已經懂了”的感覺,其實我們沒有懂,第二天我們照樣忘記了。通過閱讀獲得的知識僅停留于思維里,即使部分人對知識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如果沒去運用,也只能像躺在沙堆里的金子無人拾起至市集交易一樣,因此要產生價值就得去實踐。
|技能性知識
有一類領域像棋類、體育、音樂等,都是技能性很明顯的,且它不會無邊無際,一般都已經形成了科學系統的方法,只要遵循方法并堅持練習就會獲得技能上的提升。像你學習鋼琴,沒必要一開始看艱深的音樂知識,你只要每天在鋼琴前,按照簡單的練習方法就能在一周后獲得進步,這時你是實實在在地獲得了這部分知識。
|思維性知識
另一種是思維性的,像文學、歷史、管理等等,這類知識有種特點就是它無章法可循,一般人很難摸透,而且是最容易陷入“知識的幻覺”的一類知識。不過檢驗有沒陷入這個陷阱也很容易,如果你懂得很多,但你的做事方法和為人處事卻沒有很大的改變,那其實你還是一個思維很弱的人。思維的拓展就是要為做事帶來效率提升和目的達成的,一個優秀的思想最終沒有給我們帶來進步,那其實我們只是被動地接受了這個思想,僅僅停留于理解和記憶層面,它只是理論到理論的對接,沒有在一個更高的緯度上去融和,去挖掘它深層的價值,自然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任何的影響和連結。
所以改變的第一點就是要承認這點——我懂得很多,但我思維很弱,因為我的思維沒有為成長帶來任何提升。
第二點就是實踐,把這類知識像技能性知識一樣進行操練,把你了解的概念放到應用場景里去運用它,這樣就會得到反饋,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知識會強化你的思維,并清楚知道它能怎樣提升我的做事效果,我在什么情境下能使用它,它有什么實際局限性。比如你知道上面提到的“沉沒成本”,那在股票投資中,如果你的一只股票跌低于買入價,且分析得出股市未來行情堪憂,你又死抱不放,這時就要提醒自己是否已陷入了糾結“沉沒成本”的思維錯誤里,如果是,馬上拋出股票!
想法無窮無盡,常問自己“我要如何達到這個想法?達到這個想法能調用什么知識?”不要讓自己做行動的矮子,停留于“知”的層面上,讓你所了解的去給想法做出指導,然后明確實踐的方法,并對你的實際生活產生影響,這才是追求美好事物的最關鍵的思想。
4|不斷拓展自己的舒適圈
拓展自己的舒適圈,本質是把承受不安全感的閾值提高,能讓自己更適應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前面說安全感其實是一種錯覺,之所以能這樣斷定是因為世界的運行是基于一定概率的,正因這部分概率難以捉摸,我們對未來的判斷隨時都會被顛覆,我們自身的認知有偏差,這是要去接受的事實,況且人類的歷史也正是在這種權威不斷被質疑與顛覆中前進的。既然我們學習的東西將來可能被顛覆,是不是不用去了解它了?不是的,雖然知識有其局限性,但成長是要百分百確定的,不斷否定自己的認知局限,而接納新的東西,正是成長的意義。
要跳出舒適圈,首先得看清楚現階段的危險性。怎么辨別呢?不妨把現階段挪到一年后,然后問自己:“一年后我的生活依然如舊我會怎樣?”接著把想到的結果記錄下來。這個時間點是可控與可預想的,如果一年后你的某項技能、財富或者感情沒有變化,會對你接下來的時間產生緊迫感或危機,那就是是時候做出改變了。當然,如果某方面危機感很弱也不代表不用改變,這個方法只是會幫你篩選出你現階段亟待改進的部分,要記住時間段是美好事物的重要指標,只要過了期限,再想爭取回來就會很難,成長的這件事上,越早醒悟越好。
如果不想原地踏步并被現實所限,就要摒棄單一的思維模式,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的思維維度,遇到問題能有更多的方法去解決,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查理·芒格是“思維的格柵”(lattice of mental models)理論的推崇者,他說:
所謂的許多東西就是所有學科的重要思想。但如果你對一種知識死記硬背,以便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種知識對你們不會有太大的幫助。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后的日子里能自動地運用它們。
通過閱讀學習不同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是擺脫單一思維的重要方法。跨學科的知識會讓我們能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問題,并在組合中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法,能大大提升我們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你可能從物理的發展歷程里認識到人類認知和學習的過程,可能從生物學的生態系統聯想到人類社會的層級性和多樣性,你還可以將經濟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一些重要理論應用到你的工作中并提升效率。這是多學科學習的一些優勢,更大的優勢是你可以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聯系,并通過不同的組合來實現多維度的提升。
另外多學習一些本身不擅長的技能,也是拓展舒適圈的好方法。現代知識更新速度奇快,前兩年學習的技能可能早已被淘汰(如銀行的一半職員的技能都將被電腦取代),為此保持心態的開放,去學習運用現代技術來為己所用很重要。攻破一個領域的感覺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自由,那種不受知識邊界束縛而自由發展的感覺真好!如在自媒體越來越盛行的互聯網,寫作和設計就是一個很好表達和展現個人想法的技能,通過科學的學習,每天騰出操練的時間,幾個月后定會有不錯的進步。所謂“技多不壓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掌握的技能越多,越能在日后的競爭獲得優勢。
我們來總結一下,要想往美好的事物更近一步,大家得從以下這幾個方面著手:
1.辨明好壞——明確什么才是對自己的成長最有利的。
2.發揮長處——從單點優勢上來逐步擊破困難。
3.實踐見真知——通過實踐來增長自己的思維與技能。
4.拓展舒適圈——擁抱不確定性,多學科和多技能的學習。
最后還是送給大家《白日夢想家》里的一段話: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參考文章:《窮查理寶典》《李笑來得到專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深度學習的藝術》《清醒思考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