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救助小動物的各種新聞讓讀者感慨我們的社會非常有愛心,因為對于一個小小的流浪狗就有很多人奉獻愛心來幫助它,甚至很多受傷的流浪寵物接受了復雜細致的手術后又恢復了健康。很多城市還設有動物救助站,去幫助那些走丟或者被遺棄的寵物,并且安排喜歡寵物的人領養。一切看起來都那么和諧美好。
然而沒有被領養的小動物救助站會照顧它們一生么?
不一定,公立的救助站收留了小動物后會給它們治療,把它們清理干凈等待領養,如果被領養走自然皆大歡喜,開始一段幸福的生活,如果一段時間沒有人領養,它們就會被安樂死。這個一段時間從十幾天到一個月不等。
為什么一個救助動物的機構卻是屠殺它們的魔窟呢?
成本是一個重要的考量維度,救助站歸根結底是為人類服務,消除流浪動物可能造成的疾病、寄生蟲、傷人等公共安全隱患是它的主要功能,職責是不允許有流浪動物出現,找人領養只是一個附屬功能。救助站空間有限,資金有限,不可能長期養著動物。
畢竟還有國民的醫療、教育、國防等等領域需要資金,納稅人的錢不能都投入到一個領域。
就這樣,小動物們被從奔走流浪忍饑挨餓的生活救助出來,過上幾天好日子,然后被殺死。
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兩難決策,不是人性冷酷,而是權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