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約好在亞歷山大酒店的Cerulean餐廳吃午飯。在像印第安納波利斯這樣純樸的城市,這個酒店以及附屬餐廳真算得上是當地最時髦的地方。我們要的是可自由組合的套餐,每人可以在特定菜單中挑選四種不同的食物。在大家各自埋頭研究菜單的時候,侍者在旁邊補充了一句:“還有一樣食物沒寫在菜單上,是今天特別制作的漢堡……”我一聽是漢堡,便放棄了繼續傾聽的動力。
等到菜逐一上桌之后,我們都樂了。在座的兩位美國人都一致挑了漢堡,而兩個中國人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米飯——雖然是一種被稱為Risotto 的意大利調味飯,但至少那是我們能找到的最接近中國米飯的東西。至于他們盤中的漢堡,說實話,至少從外觀上沒看出跟常規漢堡有啥區別。
作為一個曾在美國公司工作多年、以及后來又相對頻繁地在美國旅行的人,我曾以半推半就的態度嘗試過不少漢堡,其中包括高大上餐廳里的所謂星級版,也有大學食堂里的基本款。我承認,品質上好的漢堡和垃圾食品版本當然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漢堡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相當單調的食物,美國人民對于它的那種“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熱愛,讓外人實在難以感同身受。我只能這樣理解:在這種雖源自德國但被美國人改良了食物身上,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美國文化的基因——簡單、便捷、隨意,又帶著與生俱來的輕松歡樂氣氛。
我最近兩次吃漢堡的經歷,都是在零零后強烈要求下的被迫體驗。第一次是剛到印第安納波利斯的頭一個星期,某天因為要參加正式晚宴,便讓一個18歲的美國女孩幫忙照看女兒。回家的時候,娃非常興奮地說姐姐帶她去Steak 'n Shake吃了特好吃的漢堡,后來她又懷著“有好東西要分享”的心情領著我去吃了一次。好吧,我只能說:跟麥當勞、Burger King等大路貨相比,這家的食材還算不錯。據說為證明其牛肉的優質,創始人曾親自當著客人的面把成桶的腹腿牛排、西冷牛排、T骨牛排絞碎,現場制作漢堡。就連它家的奶昔,也是堅持用最傳統的手搖方式制成。
上個月在紐約度假,朋友的孩子推薦了現在很火的Shake Shack。那天正好是12月31號,我知道這個餐廳人多,還特意選擇錯開高峰時間,下午兩點多才去的。結果門口還是排著簡直如同朝圣一般的長隊,在瑟瑟寒風中一直站了半個多小時才吃上。唯一讓人欣慰的是,這家餐廳在價值觀上倒也還挺追求進步:強調只采用安格斯牛肉,而牛本身是用人道主義方式飼養的,沒用過荷爾蒙和抗生素。娃一邊吃一邊發出幸福的感嘆:“實在是太好吃了。”而我則很現實地想:又冷又餓地熬到三點才吃上午飯,這時候大抵吃啥都會覺得特別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