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兌
昨天跟朋友聊天,說起了峨眉山,至今想起,記憶還停留在它景色壯麗中。記得我去的時候還是去年這個時候。當我們乘車前往到山下,天還下著濛濛細雨,天空烏云籠罩著整個景區(qū)。心想,即使上到金頂也無法觀賞到峨眉山絕美的景色。在郁悶中,懶懶地跟隨著旅行隊伍走到了半山中,很驚喜地遇到了一群調皮可愛的猴子。它們也不避諱人,把游客給的吃的有滋有味的,還沖著游客呲牙咧嘴的,逗的大家都開心的笑了起來。
終于,在通往金頂曲折而漫長的石階的考驗下,我們到達了峨眉山的金頂。再回首往下看,隱隱約約的山道蜿蜒曲折,像條巨龍潛臥在群山中,時隱時現(xiàn),也是別有一番風趣。這時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雨已停了,很出乎大家意外呢。整個景區(qū),在一番清風的洗禮后,居然綻出了藍色的天空。導游小哥也興奮地說,在這個季節(jié)能遇到如此晴朗的天是很少見的。看來,我們這群游客是幸運的,與峨眉山是有緣的。
金頂為峨眉山游程的最高峰,其海拔為3077米,頂上是個小平原,原有銅殿一座,在太陽的照射下,光彩奪目,故而得名金頂。登上金頂,人們頓覺萬象排空,氣勢磅礴,驚嘆天地之奇妙。范成大曾濃墨重彩寫下了《登光相臺觀佛光》
勝峰高哉摩紫青,白鹿導我登化城。
住山大士喜客至,兜羅布界繽相迎。
圓景明暉倚云立,艷如七寶莊嚴成。
一光未定一光發(fā),中有墨像隨心生。
白毫從地插空碧,散燭象緯天龍驚。
夜神受祀亦修供,照世洞然千百燈。
明朝銀界混一白,咫只眩轉寒凌兢。
天容野色倏開閉,慘淡變化愁仙靈。
人言六通欲大現(xiàn),洗山急雨如盆傾。
重輪疊彩印巖腹,非煙非霧非丹青。
我與化人中共住,鏡光覿面交相呈。
前山忽涌大圓相,日圍月暈浮青冥。
林泉草木盡含裹,是為普賢大光明。
言詞海藏不勝贊,北峰復有金橋橫。
眾慈久立佛事竟,一塵不起山竛竮。
向來無法可宣說,為問有耳如何聽。
我本三生同行愿,隨緣一念猶相應。
此行且復印心地,衣有寶珠奚外營。
題詩說偈作公案,亦使來者知吾曾。
神通佛法須判斷,一任熱碗春雷鳴。
這時大家已經(jīng)顧不上一路上的辛苦,興奮地沖到了觀景臺。此時的峨眉山已泛起了壯觀的云海,聽導游說,云海是由一片片低云團組成,上半年以層積云為主,下半年以積狀云和層積云相合而成。峨眉山的霧日年平均為3至2天,甚至多達338天,這低云多霧匯成的云海和其他地方的云海大不相同。峨眉山七十二峰大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云低,云海中露出許多“島嶼”,云騰霧繞,宛若佛國仙山,云濤舒卷,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佛教中的“慈航普渡”。
欣賞著眼前浩浩云海,仿佛自己也融入到了這片銀色的世界,被深深地吸引著。怪不得古人好多寺院或樓閣,都喜歡用到“云”字,今天終于明白了其中的涵意。更想到了北宋詩人蘇東坡那句:“秋風與作云煙意,曉日令草木姿。”
清音閣又稱臥云寺,該處是唐僖宗年間慧通禪師修建,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大師之像。建于唐僖宗四年,明初廣濟和尚更名為清音閣。此閣修在黑龍江和白龍江之間的山梁上,凌空高聳,形勢險峻。可惜此處道路已封不能前往,只能遺憾遙遙相望了。
今天閑暇之余特賦詩一首,雖不及古人寫的自如恣意和華麗,但也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心情,權當為自己做個紀念吧。
五律·峨眉山游記
文/兌
初覽峨眉貌,仙人暈染般。
云濤奔岫壑,鏡日洗塵寰。
更感平生事,渾如九曲灣。
詩愁今欲別,余共此峰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