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初旅
在離開學還有一個星期的周末,我們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此次的目的地是柏林。我對柏林這個城市沒有太過強烈的感情,只知道它是歷史的承載與見證,大抵有著滄桑的痕跡和不可磨滅的威嚴罷。而一向性格較為歡脫的我有時會在心底隱隱抵觸這種類似沉重的情懷。
出發是在清晨,還是夜的顏色。漢堡清晨的天空,不同于北京,竟然是暈染了桃粉色的。難以想象白日里如此蔚藍純凈的天空在夜里會被抹上如此嬌艷的一抹顏色。
客車很舒適,有咖啡提供,到處彌漫著咖啡的香味。座椅的人機工學也好太多。和以往出行的感覺沒什么不同,人們在車上休息,交談,聽歌。卻又和以往實在也不同。這種感覺有些奇特,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世界找到了熟悉的地方,但又不像,不至于那樣激動或者感動,只是很平靜罷了。
一直想見識傳說中不限速的highway,然而就算經過,大概我也不會知道吧,突然有些想念以前略顯聒噪的導游姐姐了。
柏林,一個充斥著黑白與彩色的城市。看到的每一個現在都會不經意的在腦海中浮現出過去——勃蘭登堡門,波茨坦廣場,柏林墻,猶太紀念碑...漫步歷史,總顯得彌足珍貴。由12根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著的勃蘭登堡門給了我最初的觸動,我一向是喜歡建筑的,立式柱切割出的平衡空間,與平頂之上的勝利女神銅質雕塑,還有大門內側墻面用浮雕刻畫的羅馬神像滲透著皇家的威嚴大氣,蔓延著歷史的絲絲神秘。12根柱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道路略寬,是為皇室成員通行而設計的。廣場上有人乘著馬車杳杳而來,駿馬,花車,禮服,皇冠——我已有些分不清哪些是我看到的現在或是我看到的過去了。
相比起來,波茨坦廣場就稍顯遜色了。也許是在國內見慣了大大小小的如出一轍的廣場,波茨坦廣場并沒有帶給我些什么特別的感覺,除了放置在廣場上的一些柏林墻碎片,就再沒什么看頭了。倒是佇立在一旁的三棱柱形的商務大樓,高聳入云,尖角直插天際的凌厲感讓人不敢直視,卻又欲罷不能——尤其是對向來熱愛建筑的我。
傍晚的時候天開始下起了小雨,傘都被留在了賓館,又濕又冷。我們基本上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走過了猶太紀念碑,來到了柏林墻。柏林墻,這道意味著戰爭又意味著和平,意味著分裂又意味著統一的意義重大的墻。早在我初學德語的時候,有一門國情課中曾有一篇文章就是說的關于這面墻的事件,可惜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過墻面斑駁的痕跡,被敲碎的殘垣都在記錄著這一段歷史。除去歷史意義這一沉重的感情,柏林墻還有著濃厚的藝術氣息,滿滿一墻面的涂鴉讓這里變成毫無疑問的街拍圣地。
次日,我們回程一路走來,遇見了巍峨的巴洛克式柏林大教堂,堅挺的紅色市政廳,走在菩提樹大街上經歷著風雨的洗禮。在太陽出來的那一刻,我們選擇了在柏林博物館門前的廣場駐足。至今我還會一直回想起那個午后,我們坐在博物館門前長長的階梯上,兩旁是希臘神話中騎士戰馬的雕塑,前方正中心的噴泉不斷噴灑著巨大的雨花,有小孩在旁邊嬉鬧;左側正是那巍峨壯麗的淡青色大教堂;廣場上各處都有演奏的音樂人,小提琴,手風琴,或是抱著吉他在彈唱。陽光很暖,風景很美,音樂很動人。
之后,我們又經過了像宮殿城堡似的洪堡大學;以主音樂堂為中心成對稱圖形的柏林音樂堂。每一處的建筑都有著類似的地方,卻都又極具特色,共同譜寫的是歷史這一偉大的篇章。
我一直偏愛天空的顏色,是宇宙間最自然純粹,又是最多彩的顏色。我從不對比哪個顏色更為好看,但是我不得不說,在回程的路上,我遇見了此生所見的最美的天空。我甚至不知該怎么來形容,這是上帝所作的油畫——純粹的橙與籃以及最自然地漸變過度,自然形態的流云,風車,低矮的村莊與草地——自然界的美向來是難以描述的,只愿你能有緣親見。
朋友們都說,還是漢堡好,干凈,溫暖,不擁擠,不復雜。只有我知道,我依然熱愛著漢堡這座城,只是柏林,會成為我心頭的那顆朱砂痣,時不時的就會想起。并且我也知道,不久,我們便會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