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馮其庸先生去世引發的思考

私以為,這個社會的可悲之處就在于無知的人還偏偏不懂得自己的無知還非要賣弄自己的無知 ,拿無知竟然還當做炫耀的資本。

1月22日馮其庸老先生去世,我昨天夜里看新聞才看到這個消息,今天又在自己微博的“紅樓夢相關”這個分組里面,看到很多人悼念他,不禁有所傷心,一代大師的去世,也是這個社會的損失。心有所感,翻開悼念他的微博,習慣性地拖到評論,不看則已,一看悲憤。

我實在不懂,一個學者的去世,竟然還會引來無數鍵盤俠的嘲諷。舉個例子,我看到一個評論:“雪琴養活了多少磚家”。忍不住想爆粗口,媽的,是雪芹,不是你言情偶像劇的什么雪琴,字都打不對還跑出來丟人現眼。還有“磚家”,你懂馮其庸?你了解過這個人?你憑什么說他是“磚家”,這是一種怎樣的愚蠢,什么時候不讀書變成了一件讓人引以為傲的事情?記得他在《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自序中所說:“我的學術道路,是重視文獻記載,重視地面遺跡的調查,重視地下發掘的新資料。三者互相印證,才作定論。”他對研究的執著和學術的熱愛,他對紅學、歷史等方面的造詣和卓有建樹,豈是爾等鍵盤俠之輩所能侮辱?

我,其實也很無知,我不太了解馮老先生對紅學做出的具體貢獻,我至今還沒有拜讀過他的作品,看看了俞平伯看了周汝昌看了胡適,還沒有看到馮其庸,他們都是同樣偉大的紅學家,為紅學的發展做出來卓越的貢獻。我僅僅,看過他多年前講紅樓夢的一期百家講壇,所以我沒有資格去評論他是一個怎樣偉大的人物,因為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憑借多年對紅樓夢的熱愛,我知道紅學研究的難度所以我便能感受到紅學家的價值所在。紅學家,不是那種讀兩遍紅樓夢知道點清史再發表兩篇文章就能有這個頭銜的……他研究的難度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一是因為紅樓是一部殘稿,曹公沒有寫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他寫完了但是后四十回在讀者傳抄的過程中遺失了。二是紅樓夢版本太多,庚辰本,蒙府本,戚本,程高本,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究竟哪一個才是最接近曹公原筆的版本。三是我們對于曹公的資料知之甚少,甚至他的生卒年今天的學術界都無法有準確的定論,只能確定曹寅是他的祖父。對作者生平知識的匱乏無疑也加大了紅學研究的難度。試想,你如果不知道一本書的作者的性情,有過怎樣的人生經歷,你又怎能更好的領會作者想表達的主旨以及他的社會抱負?

真心希望微博,有一天,真的能實行實名制,全網任何社交平臺都應該實行實名制。想看看那些躲在手機電腦背后肆意嘲笑謾罵的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的一批“社會精英”?還是除了在網上到處撒潑,還自以為是是個性的表現,其他一無是處?“術業有專攻”,任何在自己研究的專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他曾說,“做學問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老先生尚且如此謙虛,鍵盤俠們呢?

別拿無知當光榮。當你不了解一個領域你便沒有發聲的資格,你不配指手畫腳,活像一個跳梁小丑。我對大多數方面很無知,唯獨對紅樓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我讀了很多很多遍紅樓看了很多研究、評論、賞析、影視作品,幾乎每一天都在讀,我也還是知之甚少,和大師比起來我所懂得的也只是鳳毛麟角。一入紅樓深似海,因為懂得紅樓夢蘊含多少寶貴的知識,所以深深佩服紅學家的偉大。

再次沉痛悼念馮其庸先生離世,老先生一路走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