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它,你忽略了她;因為它,你們錯過了最美的時光;因為它,你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因為它,你感受不到朋友分享的快樂;因為它,你聽不到親人的聲音。
它——就是手機,它豐富了我們的世界,也讓我們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人之間缺乏面對面的溝通,擁有手機的人沉浸在與手機交互的世界里,看不到現實世界的顏色,也聽不到聲音。如果有來生,我不做你的紅顏,不做你的知己,不做你的愛人,不做你的任何人,我寧愿做你的手機,好笑卻也無奈。公益廣告《放下手機》運用了升格拍攝,目的是讓人看清自己,安靜的思考,我們擁有手機不應該讓手機占有我們。
休假期間,到姑姑家吃飯,姑父炒完菜來吃飯的時候,我們已經吃完了放下碗筷了。姑父一個人端著小酒,美美地品嘗著自己的手藝,同樣坐在桌前的吃完了飯的姑姑正專心按著手機。姑父有些無奈地搖搖頭對我說:“現在的手機真害人,面對面卻只顧著玩手上的手機,不互相交流”。我說:“是的,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你我只有半米之隔,卻都自顧自地低頭看手機,盡管空間距離沒有,心靈的距離卻遠了,甚至連天天見面的親人、朋友外表明顯的變化都發覺不到。印象中還有一張圖片:過馬路寧可拄著一根拐棍探路,也要眼睛不離開手機”。姑父說他馬上要把智能機換成老人機,只需要打接電話,偶爾發發短信。姑父小小的一個想法也表達出了他的不滿。
我們慶祝科技發展進步的同時,卻也在為依賴智能電子設備、懶于動手動腦、大腦神經退化的社會現狀而無奈。
有網站做了一項關于“你是否離不開手機”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人離不開手機。 其中,學生族和上班族是對手機最依賴的人群。而如果必須要在手機和錢包之間作出選擇,選擇手機的人占壓倒性的多數。
智能手機成了我們家家戶戶不足為奇的必備品,甚至我們睜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著手機開機刷屏。手機成了我們的精神“鴉片”,越來越多的時間我們花在了打開手機、看朋友圈、刷微博、無聊與陌生網友的互訴衷腸,一天的時間就二十四小時,我們把時間都耗在了這個巴掌大小的儀器上,哪還有時間去工作、去學習、去與親密家人聯絡感情呢?
智能手機帶給大家一種方便,同時也帶給人們無盡的冷漠。方便與冷漠面前你選擇了哪個呢?
你刷朋友圈的時候,他在與朋友聚會連結感情;你與陌生網友熱聊的時候,他動手與家人一起做飯;你看網絡小說的時候,他在閱讀專業書籍;你玩網絡游戲的時候,他帶孩子在游樂園快樂地玩耍。
他有了親情、友情和愛情,而你,除了手機,還有什么呢?
“手機依賴癥”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病癥。專家說防治“手機依賴癥”,要調整生活方式,減少使用時間。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出門不需要的時候盡可能不帶手機,工作的時候盡可能遠離手機,休閑的時候盡可能控制玩手機的時間。
一般說來,我們要調整生活方式,比如參加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比如旅行、散心、體育活動,抽出時間學習花藝、廚技、瑜伽、寫作等等。提高情趣,更是充實自我。
不要你做我的手機,你只需做我的眼睛,沒有你,手機也看不成啊,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