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學家懷特海說:“兩千多年的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思想的一系列注腳而已。”這話是有一定根據的。
柏拉圖所構建的知識論與理型論,主要聚焦于人生的意義如何界定。在分析人的生命時,當時的主要觀點是“身體為靈魂的監獄”,靈魂才是真正的人。但是靈魂又何所指呢?
所謂“靈魂”是指生命原理,包括思想、意識、心理、精神等,這些作用統稱之為靈魂的作用。身體會衰老死亡,但靈魂可以長存。
人的言行表現分為三種:愛智者,愛名者,愛利者。人若未受良好教育,則靈魂陷于困境。
他說:與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為無知是不幸的根源。
于是,幸福人生在于愛好智慧而培育德行,智慧的目標是覺悟“善”的理型,只要有此覺悟,則德行必然向著至善提升。因此,智慧與德行不可分。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四種主要的德行:明智、勇敢、節制、正義。在理想城邦的組成中,統治者需要明智,衛士需要勇敢,百姓需要節制,而正義則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
至于區分誰在某一階層,則要考慮到教育問題,柏拉圖認為,在青少年時期要根據個人的能力繼續學習算術、幾何、立體學、天文學、和聲學等知識。
到了30歲,如果通過考驗就可以學習“辯證法”,即以邏輯方式思考及表達自己的能力,由此可以發現“理型”,35歲起服務公職,到50歲則可以成為統治者,此時要使用大部分的時間沉思“善”。
談到城邦,柏拉圖一生未能忘情于“哲學王”的理想。他說:“如果哲學家不能成為帝王,就只有設法使帝王成為哲學家”。
哲學家應該具備關于永恒理型的知識,其中蘊涵一套對價值的真正意識,對主導世界的原理的了解,對真與美的愛以及高度發展的推理能力,只有這樣的人擔任君王,才能為百姓謀求真正的幸福。
柏拉圖心目中的幸福由低而高分為六個層次:
1.自然需求的適度滿足。
2.不含痛苦的快樂。
3.擁有知識與技術,可以在社會上立足。
4.明智處世,言行皆恰到好處。
5.妥善安排生活,顯示比例、美與完整。
6.智慧與德行配合,由內而外表現合宜之道。
柏拉圖創辦學院之后,成為雅典教育界與文化界的領袖人物。
有一次學院貼出公告,說柏拉圖要舉行公開演講,主題是“善”。會場聽眾爆滿,但是很少人聽得懂,因為他談的都是數學,他的想法是:若是缺少數學抽象能力,人生是不可能稱為“善”的。
柏拉圖的哲學合乎體大思精的要求,不過由于時代的限制與個人氣質的差異,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宣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并提出了大異老師之趣的觀點,使希臘哲學出現了雙峰并峙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