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媽媽和孩子這一段:
孩子:“媽媽快看,那個車上有個梯子。你怎么不看呀,都過去了,看不到了。”
媽媽:“沒事呀,過完今天還有明天,這有什么好著急的,我明天再看呀。”
孩子:“明天他就開走了。”
媽媽:“那也沒事,我人生中看過80多部梯子呢。”
孩子:“你沒見過車上的梯子。”
聊天進入死循環。
分析:孩子對梯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他覺得很有趣,想分享給媽媽。
媽媽沒有意識到,她心不在焉,隨口敷衍,兩次試圖結束話題,但是孩子不情愿。
世界上一切平凡、平淡的事,對孩子來說,都是五光十色的。他是在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嘗,用皮膚接觸,是直接的感覺。但大人已經失去了對日常事務的好奇。我們已經把感覺固化為了知覺,把知覺固化為了記憶。
所以聊天時,如果不走心,和孩子共情,我們真不知道有什么好聊的。
媽媽:“哦,那梯子什么樣子呢?你說說唄!”
孩子:“我說不出來。”
剛好經過幾輛車。
媽媽:“像這個么?還是這個?”
孩子:“都不是。明天你自己看好了。”
媽媽:“好吧。”
聊天又聊死了。
分析:媽媽終于意識到,孩子對這個梯子感興趣。覺得這其實是個好機會,可以讓孩子練習一下描寫。但孩子拒絕了。這時候有幾個方向:1.繼續,媽媽示范如何描寫一個梯子。可以這樣開頭:小時候,我奶奶家有一架梯子。它是用白楊木做的,用舊了黃黃的,還有很多個墨點……2..引申,換個方向聊梯子。3.自然結束話題。4.再三要求孩子繼續描述梯子。
我的建議是,不要選4,這里涉及和孩子聊天的第一個原則:
原則一:聊天就是聊天,有趣的聊天。
和孩子聊天有幾種類型:1.除了必須說的話,就沉默。像前一陣流傳的小視頻,媽媽和女兒的一天,媽媽開車、做飯,除了給孩子讀睡前故事,其他時候就是“媽媽忙著呢,你自己玩”,“吃飯”,自己玩手機。2.孜孜不倦地和孩子聊天,確保每一次聊天都是“高質量”的。3.大量沒有營養的胡聊海聊,少數教育和引導。
最好的聊天,不是2,而是3。因為聊天就是聊天,本質是社交,其次才是教育。我們首先是真誠地在和孩子聊天,有一搭、沒一搭,很多看似沒有營養的閑聊里,充滿愛意和暖意,讓孩子終身保持溝通的興趣、分享的興趣。
好的教育是無痕的。聊天里,加入巧妙的教育是錦上添花,加入生硬的教育是舍本逐末。什么叫巧妙的教育?比如,我們不要等孩子三年級了,寫作文犯愁,才去嘮叨寫作技巧。從孩子4-5歲開始,我們就可以悄悄地,在聊天中讓他練習觀察、描寫、敘述、說明……但切記的一點是,一旦遇到孩子的阻抗,我們要立即停止,把這種訓練保持在孩子的興趣閾值內。
回到這個案例,媽媽和孩子的聊天還在繼續。如果我們當時想到了示范和引申,是很好的。如果沒有,就選擇結束話題。下次再找機會說,比如:還記得那天你看到的梯子么?我想到了小時候,我奶奶家有個梯子……
這個案例里,媽媽選擇了引申:
媽媽:“好吧,我有一次看了一本書,《三體》,里面還有天梯呢,在未來,一直搭到宇宙里。”
孩子:“天梯早就有了,你不知道。”
媽媽:“在哪里?”
孩子:“笨狼的故事里。哈哈哈哈。”
媽媽:“這么好玩,分享一下呀。”
孩子:“你自己去看。”
媽媽:“我好奇呀。”
孩子:“好奇心是要自己去滿足的。”
媽媽:“好吧。我看的故事里,那個天梯,是納米材料做的。很多人上去也不會倒。”
孩子:“我們一個接一個爬上去,上面快凍死了。然后脫離了地球引力,就開始飛了。只有一個人很笨,他不會飛。”
媽媽笑:“我能騎個掃帚飛,不過怎么落地呢?”
孩子:“不用落地,車也在飛,房子也在飛。我們晚上正睡著覺,突然引力失效了,我們被摔了一屁墩。”
媽媽笑。
孩子:“每個車都在飛,可以把輪子卸掉。輪子沒有用了。”
孩子:“飛機可以引力失效,它能滑翔,有巨大的機翼。”
失敗了那么多次,終于在這個聊天的后半段,孩子才真正感興趣了。媽媽終于輕松了,不用說話了,不用甩腦漿了,光笑就行了。
原則二:讓孩子主導話題
我們看到,有很多成功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也很優秀,于是大家說“虎父無犬子”,“龍生龍、鳳生鳳”什么的。
但另一些成功的家長,自己非常優秀,在職場、思想、生活各方面都很出色,孩子卻很自卑,甚至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教育孩子過程中,位置擺得不對。我見過有的爸爸,教孩子踢足球,忙著自己瘋狂炫技。我見過有的媽媽,給孩子講數學題,動輒說我小時候數學年級第一。
可是教育孩子,不是滿足我們自己潛意識里的夸耀自戀,而是引導一個弱小的生命,慢慢長大變強。讓孩子感受到興趣、意義和價值,才是有效的教育。
在聊天中,也是一樣。要讓孩子主導話題。
孩子開始興致勃勃地聊天,展開他豐富的想象,使用精彩的語言,和日臻完善的邏輯,呈現給你他絢麗的世界。
孩子對你敞開心扉,分享他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把你當最信任的朋友,相信你的愛與欣賞樸素深沉,永遠不變。
孩子開始關注你的興趣點,稚嫩又真誠地體貼你理解你,把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回饋給你。
這才是,為人父母,最開心的時刻。不是把自己的孩子比下去,而是看到他成長。
當然,實現這一點不容易,我們和孩子都需要很多的談資。
談資哪里來?我們明天繼續……
上一篇:你會和孩子聊天么?(上)
下一篇:你會和孩子聊天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