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強迫癥的研究進展

強迫癥(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 是以無法控制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常常干擾個體的社會功能,對家庭產生負面的影響。兒童青少年強迫癥由于他的特殊病因、臨床表現、治療和預后,作為兒童青少年期情緒障礙的一個亞型,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約1/3 ~1/2 的成人強迫癥癥狀可出現在15 歲以前甚至學齡前。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大約0.5%青少年罹患強迫癥,青春期前男孩患病率稍高,青春期后男女患病率差別不大。

神經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常。多項的MRI(磁共振成像)研究證實了成人 OCD 的神經病理學的功能和結構改變。多出現在眶前回 -基底節 - 丘腦環路。這種改變在兒童青少年 OCD 中是否存在, 臨床研究還比較少。Philip等對37 名未服藥的兒童 OCD 患者進行 MRI 研究并與26 名健康志愿者進行對照,結果發現,兒童 OCD 患者在一些腦區含有更多的灰質,這些腦區包括: 右側和左側豆狀核和眶前皮質。其中在左側豆狀核和右側后眶前皮質含更多灰質的患者具有更嚴重的 OCD 臨床癥狀。 James 等應用事件相關 MRI 對10 名青少年男孩 OCD 患者進行研究,通過對三種不同的抑制控制任務的完成情況的觀察發現,在不同的任務中,患者腦右眶前回、丘腦和基底節區、額葉、顳頂葉及小腦等區域呈現不同程度的激活減少。這些初步的發現支持了兒童青少年OCD 存在額葉、紋狀體丘腦功能障礙的假說。另外的一些功能性研究也表明,兒童青少年 OCD 患者的雙側前額葉、右側丘腦和前扣帶回血流量下降,這些區域的功能異常與 OCD 癥狀嚴重程度相關。

遺傳因素。兒童OCD具有遺傳易感性,研究發現 OCD 患者的20%的一級親屬可以診斷為 OCD。Black 等對21 名強迫癥患者長達2 年的追蹤研究發現,他們的孩子比控制組的孩子有更大的危險患焦慮、抑郁、體像障礙和其他的社會問題。并且,這些孩子患終生焦慮、強迫癥的概率也會更大。如果強迫癥患者是女性,或者家庭功能差,以及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都對之后孩子發展出強迫癥有很大的預測性。強迫癥的某些人格素質可能具有遺傳傾向。強迫癥患者與其一級親屬之間存在某些人格的相似之處 。

心理社會因素。近年來的多項研究顯示,家庭因素特別是家庭中父母的撫養方式、情感表達、認知風格等都從不同層面影響兒童青少年OCD的發生發展及預后。?Steketee 等考察了知覺到的批評( perceivedcriticism,PC) 對于強迫癥和廣場恐怖癥患者在行為治療中的焦慮和抑郁水平的影響。結果發現患者對親屬的批評的知覺和對批評的不安程度能夠有效地預測他們在治療中的焦慮和抑郁水平,同時也導致他們更多對暴露治療的不舒適感。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治療強迫癥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目前認為是治療兒童強迫癥的一線治療方案。盡管如此,但該療法并不能簡單地應用于兒童 OCD 患者。研究顯示,與安慰劑或不予治療相比,CBT 顯著改善了 OCD 患兒的功能,并降低了 OCD 持續存在的危險。

藥物治療。目前比較推薦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對兒童強迫癥的治療效果,以氟西丁使用最多,帕羅西丁、舍曲林等也可以使用,這些藥物副作用較輕,通常有惡心、口干、便秘等,隨著患兒對藥物的適應會逐漸減少或消失。但是兒童青少年應用這些藥物時,要嚴密監視藥物的副作用,及時評估這些藥物引起自殺的危險,監測自殺觀念或行為。藥物治療起效時間為3周左右,有些長達一個半月以上。所以,使用一種藥物治療需要觀察療效 3 個月,無效時才能換用其他藥物。當療效不理想時可以考慮加用氯硝西泮或合并行為治療。

兒童強迫癥的預后相對較差,大部分未經過系統治療或未治療的患兒在數年之后或到成年期仍存在強迫癥狀。部分病人發展出現焦慮、抑郁等其他類型疾病,部分病人發展為強迫性人格障礙。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到正常的比例在10%以下。經過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后,預后明顯提高,絕大多數能從治療中獲益,癥狀減輕,少數呈現慢性疾病過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