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中知識的前后串聯和對比是我的“特長”。在學習課本第67頁抒發草原人心聲的馬頭琴時,我帶著學生回顧了第15頁蒙古高原在中國地形圖上的位置以及海拔,回顧了第19頁蒙古高原上居住的民族——蒙古族和騎著摩托車放牧的蒙古族牧民,又往后延伸到第73頁,了解蒙古族人的盛會——那達慕。這樣好像扯了一條線,把課本上碎片化的知識一點一點串成一條珠子,幫助學生記憶,又滲透了認知的整體性。學習第66頁“花兒”時,我帶著學生和第14頁黃土高坡——信天游的故鄉對比,比較兩種民歌形式的不同,所在地域的不同;第14頁西南地區起伏的梯田,第15頁清明前忙碌在茶田的采茶人,我讓學生對比這兩幅圖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西南地區盛產茶葉。學習第64頁山西應縣的木塔——佛宮寺釋迦塔,我和我們三門峽的寶輪寺塔對比。
我還喜歡創新呢。四川地區有哪些地形,我做動作讓學生猜。制作陶瓷的步驟有哪些,我請一個同學回答,其他同學做動作:和泥、轉盤制胎、晾干、上釉、燒制……學習今非昔比的廚房,我讓學生自學用列年表的方式來展示,學習家鄉人生活的變化,我讓學生分組學習衣食住行的變化,然后做小老師給大家講。
品德課上的知識要點,我當堂就要檢測。下課前幾分鐘,所有學生合上書,我出題他們回答,打對3個以上問題的學生我就在他的七彩評價手冊上蓋一個寫著“獎”字的印章。我們學校各科老師都會以印章的形式給學生評價,學生積夠十個印章就可以換一顆七彩評價的星級獎勵。學生為了蓋品德課上的印章,回答問題的場面那是熱火朝天。
四年級八個班近500名學生,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我一律稱呼他們“寶貝、乖孩子、學習能手一、能手二”。學生們樂滋滋的,愉快地接受我的稱謂。當我批評了學生,我心里會很難過,所以品德課上,我喜歡贊揚?!氨頁P第一組同學課前準備做得好。”“這一排學生讀書最用心?!薄澳愕淖撕芏苏齼灻??!薄澳愕呐⒆龅米罴氈隆!薄@些贊揚起導向的作用,表揚一個,立即有一大群孩子效仿,哈哈,見賢思齊的最佳利用。
在一個學期的品德教學中,我想了一些點子,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孩子們真的很喜歡上品德課,看到我都會覺得很親切很高興。但是我也清楚我的課堂教學距離真正的優質課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多媒體的運用少,因為一周只有一節品德課,所以教學內容不能充分展開,多是蜻蜓點水,這些都是下學期我要努力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