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40年前機器人,六千多零部件,會編程寫字,領先同期我國

在我們的印象里,機器人是現代人才有的發明。其實不然,早在很久以前,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就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科幻電影中的機器人

在我國,西周一名叫偃師的能工巧匠發明了一種機器人,能歌善舞,讓周穆王大為驚嘆;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運糧,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而且能日夜不休;唐朝匠人楊務廉發明的木僧人,手里端著一只木碗,自動向人乞討布施,一天下來可以行乞好幾千文錢……在我國,關于機器的人的記載多不勝數。不過很可惜,這種記載,大多長于功能形象描述,而原理構造分析甚少。但不可否認,我國古人的機器人制造技術無疑是很高的。

木牛流馬

與我國不同的是,西方機器人制造歷史雖不如我國悠久,但他們經過農業革命后,甚至在發展后期已經完全領先于同期的中國。

十八世紀瑞士機器人

西方最古老的機器人誕生于240年前的18世紀70年代,由瑞士鐘表匠埃爾?雅奎特-德羅茲(Pierre Jaquet-Droz)和他的兒子發明。這款機器人看起來像個3歲的男孩玩偶;他不僅能寫字、畫畫,還會彈鋼琴。而支撐這一切的,就是內部的一系列發條和體內約6000多個零部件。當我們上緊發條,它就會抬起右臂,將手中的鵝毛筆伸到桌子右側的墨水壺中蘸一下,然后在桌子當中的白紙上緩緩寫出幾行詞句。讀到這,大家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電影《雨果》中那個可愛的寫字機器人的原型就是他。

而又當我們更換內部的40個可替換凸輪,它就可以寫出不同的詞句,這意味著這種機器人就好像電腦內的各種程式一樣可以被“編程”,所以“寫字機器人”也被一些科學家視為現代計算機的“始祖”。

網絡配圖:一口通商

機器人只是同期中西方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18世紀70年代,西方工業革命方興未艾。而同期,我國正處于清乾隆帝統治時期。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和技術(不是科學)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不過很可惜的是,我國一向領先于世界的科技發明在明朝以后漸漸停止發展,直到乾隆時期開始落后于西方國家。同時,乾隆皇帝一道圣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實行“一口通商”,清政府也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這種政策,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網絡配圖:鴉片戰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一直都比較馬虎,丟三落四的。下雨天出門撐把傘,如果半途雨停了,那么我一定是甩著兩只空手回到家,傘卻不知所...
    鄧鼎鼎閱讀 1,428評論 1 3
  • 紫霞離開至尊寶后 至尊寶才能真正成長為孫悟空 你們都在等 等什么? 等對方先放下 有些人注定是讓你成長的 總會出現...
    biu大天才閱讀 171評論 0 0
  • 我們不生產知識,我們只是知識的翻譯官 “知識膠囊”的理念是:服下這顆膠囊,治療你的知識恐慌 我做這個事情的初衷并不...
    凱爾Kyle閱讀 319評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