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4 二月十七 周二 武漢 雨晴 7
時間管理37
今天這一講給大家分享一個葉老師的日常生活故事,從而解密時間管理眾多理論在生活中的搭配使用。
大家都知道北京非常堵車,其實全國各大中型城市都非常堵車。
那么每天堵在上班路上的你會如何利用這段時間呢?
你是不是在用喜馬拉雅聽書學習呢?
可是在很多年前還沒有喜馬拉雅。
那么葉老師是如何利用這上班路上堵車的碎片時間的呢?
這緣起于他見到的一位德高望重的百歲老人,這個老人就是葉曼。
葉曼老師對儒、釋、道三家的學說研究得非常通透。
受到老人的影響,葉老師的人生有了兩個重大的改變:
第一,從那時開始,葉老師開始寫晨間日記,之前的系列短課中有講到過,葉老師至今已經寫日記超過7年;
第二,就是葉老師把葉曼老師講述的《道德經》,一共40次課,共81章內容拷貝進手機里,在每天上班的路上,連接上車里的藍牙,反復地聆聽葉曼老師的教誨。
每天都在路上聽葉曼老師對《道德經》的講解,在不斷的學習中,所以葉老師也不覺得上班的路上有多堵。
日復一日,漸漸地,葉老師就會背誦一部分的《道德經》了,但是這還不夠,如何才能把《道德經》學得更好呢?
有一天他跟公司的一個副總裁交流,覺得可以每天早點到公司來開晨會,大家一起探討《道德經》。
于是他們就這樣約定了。
早點到公司后他們發現:早一點出門,錯過上班高峰期,路上就不堵車!
于是他們就形成了這樣的行為模式:
早起,早點兒出門,在車上聽《道德經》,不是上班高峰期所以一路暢通地來到公司,大家在一起喝早茶,一起探討《道德經》。
聽的次數越多,討論得越多,他們對《道德經》的理解與記憶就更深刻。
慢慢地,他們的早會就開始影響到公司很多其他同事,最后就變成了他們兩人給大家分享《道德經》里智慧。
這就是葉老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應用時間管理技術的真實案例:
他高效合理地利用了自己上班路上的碎片時間。
用了高科技的工具(手機和車載藍牙)。
利用易效能時間管理的“標簽秒搜技術”,把葉曼老師講解的《道德經》,一共40次課,按照其81章的結構進行裁剪,然后再把每一個音頻的標題都寫成《道德經》原文每章節的第一句話,這樣查找起來就非常方便,裝進手機里也可以碎片時間時時聆聽。
最開始是葉老師一個人在刻意地,持續地重復學習,后來他找到伙伴,再后來就是帶動公司里的一幫人一起學習,形成圈子,最后還把這種早起到公司一起學習的行為注入了儀式感,變成每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所有的行為下來就讓葉老師對《道德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能全文背誦《道德經》。
所以建議大家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開始,去運用時間管理的理念,例如我們之前講過的“情境管理法”,葉老師就是根據堵車這個情境,選擇了與它相匹配的行為,從而讓時間發揮出了更高的效能。
現在的學習已經變得越來越方便,大家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在等人,在機場候機.......都可以聽喜馬拉雅,可以進行多種知識的音頻學習。
大家還可以閱讀,紙質書籍太笨重不方便攜帶,那么就買一個Kindle吧,往里面裝上幾百本書,碎片時間時時閱讀。
在生活和工作中運用上時間管理的各種技巧,再加上最先進的工具與科技,叫上一群人,再給自己的行動注入儀式感......
這樣就能讓我們“小有成就”。
今天這一講給大家分享了葉老師的親身案例,從而啟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綜合地運用時間管理的方法。
大家學會了嗎?
反思:
1.今天葉老師介紹的是,如何利用時間學習的一個例子。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還是,有些應用,就是我上下班的路途比較遠,時間需要1.5小時,是最好的學習利用時間,我曾經用時間來,看書,讀。英文,但是是看微信的時間容易比較長。其實真正用來學習是很有效率的,看微信反而是沒有效率的,因為它很零碎,所以沒有感受到有成就感。
2.昨天晚上睡晚了,對于這個早睡的問題,每天都有每天的情況發生,讓我無法早睡。也沒給孩子樹一個榜樣,所以孩子也是比較拖拉,每天到很晚才睡,你不睡他也不睡。每天超過十點,而且越來越晚。我得好好的靜下來,改變這樣一個狀況,雖然也是十一點上床的,但是我想在10點半上床。這個目標一直未能達成,本星期爭取更早的時間上床。
3.還是感覺時間不夠用,除了上班,還有自己的學習,還有孩子的陪伴,完全就忽略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出來,也希望自己的愛人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