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一段趙麗穎為Dior宣傳說英語的視頻被群嘲。一時間在微博鬧得風風雨雨,甚至有營銷號搬出了原生家庭和趙麗穎土等說法。
我看了一下視頻,趙麗穎英語水平確實不咋地。從我所在的外語院校里,隨便拉一個出來,水平可能都可以比她好。
但是這有問題嗎?
且不說,對于演員,英語水平是否有硬性要求。
即使對一個外語生來說,口音也不是衡量外語水平、乃至口語水平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說口音不等于口語。
我大學專業是俄語。在我們系里,有一個同學因為口腔發育問題,無論他說普通話、還是俄語,都有一種濃厚、奇怪的口音,這種口音不是中國口音,也不是地方口音,而是實實在在的“他自己”的口音。但這并不妨礙他俄語學得很溜,還拿了交換生名額,最后去了俄羅斯留學。
我個人出身農村,英語口音也不好聽。這一度讓我感到很自卑。在外語院校里,我發現,即使是城市里的孩子,英語口音也未必有多完美。而英語口音真正好的人,幾乎都出身于富裕階層,從小就經常出國玩或居住。
所以說,外語教育本身就是精英教育,英語口音是上層階級的身份標志,是需要燒錢的。別說農村人沒資格享受,就算是城里人,又有多少人能年年帶孩子出國的?
大家都是屌絲,就別互相傷害了吧。
2/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交流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但在我看來,我們的英語教育是失敗的,大家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學英語,口語水平卻還是渣得一塌涂地。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把重點放在了“糾錯”上。用做題、講題、改錯來學習語言。我記得高考英語有一道很經典的題,就是選擇使用“the”還是“a”。你想想,把區分“the”和“a”的時間用在記句式上,我們能學多少有用的表達了?更別提,還有許多其它的同義詞,連外國人自己都區分不清楚。
我們整個語言學習的過程,要么就是在找“哪里錯”,要么就是在去往“為什么錯了”的路上,以至于學生把重點放在了“糾錯”上。
這不僅僅影響了學生的語言水平,甚至影響了一個人的思維。
不信你隨便找個中國人和他講口語。你就發現,你們才講了幾句,對話很快就會岔道——“哎,你這個詞用錯了”、“你這個表達不規范吶”。然后你們的對話就草草結束了。
這就是什么我喜歡找老外聊天的原因。因為他們從不會去糾結你哪個發音不準、哪個詞用得不準確,更不會管你“the”和“a”是不是用錯了,而是用心聽你的內容。我記得最愉快的一次聊天是和一美國人聊政治,那時正值美國選舉,我們討論了特朗普和希拉里。他支持特朗普,相信床破一定會當選。
那時我操著高中水平的英語,連Trump都讀不標準,但這妨礙我們愉快的交流了嗎?
3/
英語口音也有非洲口音、印度口音、澳大利亞口音。即使是標準的美音或是英音里,也包含著自己的地方口音。當印度人自信地講著印度口音的英語時,我們中國人呢?
有人說,趙麗穎是明星,代表著中國人的形象,所以就要講一口“發音標準的英語”。那黑人說的黑人式的英語更能代表自己的形象,還是說著“標準的美音”更能代表自己的形象呢?同理,如果趙麗穎說著“一口標準口音的英語”,別人會把她往中國人的形象上想嗎?
更何況,Dior作為法國的品牌,拍的是公益廣告片,傳遞的是“愛”的觀念。整個廣告團隊都說沒問題,反而因為中國人嘲笑中國人,而下架了廣告。
將黑人或其它族裔的英語視為劣等英語是一種基于種族歧視的社會觀,你知道嗎?
這就叫“愛”?
你愛的恐怕不是中國人吧。
不得不承認,即使洋炮轟開國門過去了這么多年,我們許多人實際上還是跪著的。在西方文化主導下,許多人潛意識里,想著的還是怎么迎合、討好外國人。這種自卑感已經隨著子彈深入了骨髓,到達了靈魂的底部。
如果說是消費Dior、說著一口“標準口音”的權貴精英批評趙麗穎的話,還情有可原。那些連普通話都講不標準的人,也跟著嘲笑趙麗穎——
那就是在默認精英就必須會說一口“標準口音”的英語,也就是在默認自己屌絲的身份。
一群屌絲想要把出身平民、逆襲成功的同類拉下水。
這才是最魔幻現實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