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你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換個簡單點的問法:你的欲望是什么,渴望什么東西?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一件事想要做成什么樣?既然一件事是你發自內心認可的,那動力、激情會隨之而來。核心是這個東西應該怎么找。

很多人都說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回歸的人的本真,一個東西不是你喜歡的,你條件性的會有抵抗的因素在里面。但問題的核心你根本就聽不懂自己的內心到底在說什么。這時候應該怎么辦呢?

隨著問題的深入,淘到了這本書《你是誰?你想要什么?》,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新視角吧。今天嘗試著把這個問題弄明白。

首先,你想要什么,最重要的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核心在于自己,人生,自己是自己的主導,而不是受別人、事件、環境的主導。相信有不少人是把自己的主動權交給別人的,不斷怨天尤人,真的有那個閑工夫還不如想想怎么好好提升自己呢。

這時候就要看我們:明確自己的目標,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解決這些問題,看起來很虛,如果引起我們的思考的話,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這時候,如果收到一封快遞,提醒我生活中一些被我忘記的重要的事情,這封信會說什么?這是文章里提出的問題,暫時還沒有想到答案。

回到,你想要什么上來,其實人生大致可以分為幾塊:工作、家庭、個人生活、精神生活,這些建議大家是分開的,你想要什么,在工作中想要什么,家庭中想要什么,生活中想要什么,精神世界中想要設呢。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基本上也就沒問題了。

比如你在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父母、孩子、老板、各種不同的職業、朋友、知己、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作家等等,選擇4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角色。針對每個角色,分析兩個問題,1:我認為別人在這方面對我有什么期望;2:我在這方面對自己有什么期望。差不多就可以就可以和上面的價值觀、目標、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結合起來了。

其實講到這里,問題基本已經被解決了

首先,結合自己的目標、價值觀、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什么。有了明確的目標,那這時候就是自己主導自己了,而不是說受環境、事情、周圍人的影響了

其次,你想要什么,是要結合具體情境下來做分類的。比如工作、家庭、個人生活、精神生活等等這些。每個板塊你想要的都不一樣,因為目標不同。而且個板塊之間有一個層級,我們更看重哪個,這個就是由價值觀來決定的。(原來一開始是卡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覺得你想要什么這個東西很大,很虛)

然后,真要回到具體情境中的話,就要結合自己了,以前的經歷,自己的特長、做什么事情會開心,確定一個可以奮斗終生的事業了。但很多人找不到這個東西,這時候,就先做一行愛一行,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打造自己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行業的了解,會逐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而這個東西,完全可以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解釋的,最基本的肯定是生理需求,慢慢的賺到自我價值上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文章主要提及了4個問題,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好了,沒錯就是這些東西,都是一些好問題,有助于我們的反思。

你是誰?你想要什么?

你目前處于什么狀況?為什么如此?

你將要什么?你會怎么做?

誰是你的盟友?他們如何幫助你?

你是誰?你想要什么?(根據價值觀、自己想要的來對事物做出選擇和決定。然后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目標和價值觀保持一直。)

然后這里有三個要點:特長、激情、責任。

特長(你的天賦和才能)

激情(你非常看重的事物,這些事物能夠激發你的行為)、

責任(你為了滿足需要和履行職責而必須做的事情。你目前正在做,而且是你當前有責任去做的事情)

評估:特長、激情、責任,(P57—58,待整理)

制定計劃,實現你的價值觀(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想干什么?我需要學會什么?我需要花時間和什么人在一起?)

時間管理,制定不想做清單

其中有個最感觸的一點:28定律,你獲得的80%的產出是由20%的努力帶來的(找到那20%,產出效益的點,突破口)

28定律一直都知道,但第一次感覺到這么近,在生活中可以接觸的到。按照以前的說法叫作:做重要的事情,做價值的事情,只要創造價值的事情,才可以歸到這類,也就是所謂的20%了

你目前處于什么狀況?為什么如此?

1、今天是你昨天選擇的結果,明天是你今天選擇的結果。而正是這些選擇和決定,造就了你,影響并導致你處于今天這種狀況的想法、行為和行動。

2、反思。反思不同于內省,反思是思考自己的事情與行為,從中總結經驗與教訓,從而使你擁有更廣闊、更全面和更準確的人生視角。經歷過的事情不會自動變成人生寶貴的經驗,這就是為社么很多人讀了勵志書、聽了勵志演講,他們的生活依舊沒有任何改變的原因。

你將要什么?你會怎么做?

1.計劃、目標(smart原則)

2.想想你真正喜歡做什么,然后就去實現它。這樣,你所做的工作就永遠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而不僅僅是工作

3、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

4、如何培養一個新習慣:a選擇一個你想養成習慣的行為,把它作為正面目標寫在紙上;b盡可能經常向自己復訴先前寫下的目標;c把握機會,練習新行為;d讓其他人知道你在練習新行為,鼓勵他們在你回到老路上時告訴你;e留意進展情況

誰是你的盟友?他們如何幫助你?

1先生們。我不想聽你們說我們做不了什么。我希望你們告訴我,我們能做什么——失敗不是我們的選擇。

2增進彼此信任的五方面(示弱、分享信息、共情、贊美、鼓勵)

示弱:告訴朋友你需要他們時,他們便會被你的謙遜吸引過來。

分享信息:當你與別人分享你心里的感受時,他便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享信息,尤其是你個人的信息,拉近你的交際圈。有個度的問題)

3.大多數人都關注自己沒有什么,而不是有什么。你要接受自己目前處于什么狀態,然后從這里起步。

4.良師益友(導師、伙伴、諍友、受助者),

5.我們經常會從別人身上尋找到自己沒有,而想擁有的品質

其他要點記錄:

滿足感、成就感、自我認同、自我認同

生活的目標和意義。滿足感、幸福感、價值觀

選擇由你自己決定

關于提問: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有用的問題會使你的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使關于你的重要事實真相浮出水面。

幸福感和金錢的關系(收入提高,幸福感增強;一旦達到中產階級的水平,金錢和幸福感就沒直接關系了)

你遇見和熱愛的人、擁有的人際關系和體驗,才真正使你的生活更有意義。

對別人誠實(不撒謊、不欺騙、不偷竊);對自己誠實(不發牢騷、不抱怨、不找借口,對自己講真話)

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身邊發生的事情負責

恐懼是改變最大的敵人

平庸的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像冰箱里的食物—既不夠好到可以吃,也不至于壞到必須扔掉。好怕平庸到死!!!

目標:不只是享受結果,還包括享受過程,以及你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現的自身的改變。

名言

1“請你告訴我,應該走哪條路?”

“這要看你想去哪兒。”貓說。

“我不大在乎去哪兒。”愛麗絲說。

“那你走哪條路都沒關系。”貓說。

“我只要能到一個地方。”愛麗絲又補充道。

“哦,那你肯定能做到,”貓說,“只要你走得足夠遠”

(愛麗絲漫游奇境記)

2.思考時從大處著眼,行動時從小處著手。

3.我們一再重復的行為塑造了我們,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亞里士多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