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從小到大對于我來說都不僅僅只是一種愛好。當動人的音符跳起,匯聚成一條蕩漾旋律的河流,而我便在這醉人的時刻敞開心扉,沐浴在那條奇詭的河流里,我用熾熱的靈魂擁抱音樂,我用自己的聲音唱出不凡。
? 可能是天生與音樂有緣,凡是聽過的旋律我都能準確地想起。小時候,只覺得唱歌是一件很開心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停在尋找一種共鳴,是與音樂融為一體的感受。這種感受無法真切地形容,只能用余秋雨的話來表達:"懂藝術是對每一個感性細節小心翼翼的捧持,是對每一個未明意涵恭恭敬敬地讓它保持未明狀態,是對作品的有機生命不可稍有割劃的萬千敏感,是對轉瞬即逝而又綿長多變的感同身受,以及感同身受后的氣喘吁吁、神馳心飛。"
? ?我喜歡在臺上唱歌的感覺。每當我上臺拿起話筒,燈光打在我臉上的時候,我都會聽到自己的心跳聲。不安、否定、懷疑、緊張……所有的負面情緒全都消失于音樂響起的剎那,臺下瞬間安靜下來,我閉上眼睛,心中卻明了,這是我該享受的時刻。看不到人群,也聽不見噪音,我只知道自己在認認真真的唱歌,不管別人有沒有認真聽,至少這一刻的我感動了自己。在保康好聲音初賽時,我選擇了張靚穎的《畫心》,因為看過電影,能深切體會到人物的情感,唱歌的時候我就會把自己想象成劇里的主人公,吟唱著曲折故事。在我校十大歌手復賽中,我唱起了蘇運瑩的《野子》,這首歌是我在整個《歌手》中感到最震撼的歌,我沒有蘇運瑩天生的好嗓子,但能充分唱出感情,是因為把自己完全當成了她。唱所有的歌都是如此,只有融入了感情才能唱出味道。
? 我既不是藝術生,也不是專業歌手,我只是在自己喜歡的路上腳踏實地地走。因為熱愛,我選擇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聲樂技巧,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尤其是氣息。老師常說:"氣乃聲之本。"為了練好氣息,我時常需要蹲馬步、跑步、打嘟……只要看見自己在夢想的道路上越來越進步,我就會有滿滿的成就感。以前總覺得唱歌是自己的事情,更是發泄情感的工具,每當胸中郁郁時,只有大聲唱出歌來才能舒緩心情。后來漸漸覺得,唱歌也是一件影響他人的事。把自己的情緒傳遞,把內心的情感訴說,就像《歌手》中的那樣,臺下的觀眾往往聽的落淚,而我只要看見揮舞的熒光棒,就明白歌聲已經穿透到他人的心房。
? 最喜歡的歌手還是張靚穎,不論是情到深處的《離歌》,還是帶動氣氛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她都能完美駕馭。這不僅憑借深厚的功底,更需要的是人生的閱歷。我一直都這么覺得,光有唱歌技巧是不行的,唱出來的歌就像一個空架子,沒有半點情感。當人生的閱歷達到一定程度,一開口便是滿滿的故事。
? 說實話,我是不大喜歡當今許多流行音樂的,雖然可能這話出自一個九零后女生的口中會顯得不真實。那些動感音樂我聽的也多,比如《Whistle》、《鬼怪》、《Blue》等等,不可否認這些歌用來跳舞是極好不過的,我也喜歡跳舞。但若單論唱歌而言,它們所傳達的感情是什么呢?當今社會需要的不是這種浮躁之氣,尤其是我們這一輩人。那些如春風般淡淡的輕音樂,如雨滴般細膩的情感,又有多少人愿意品味呢?真正好的音樂就應該像一本好書,帶給人的不是短暫的歡愉,而是一種精神的寄托。真正會唱歌的人也不會夸張的追求形式與力度,而是恰如其分的掌握情感,那歌聲,才會如汨汨的河流淌進心窩。
?小時候愛唱歌的朋友有很多,如今能堅持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唱歌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既然選擇了它就要用心去對待。我不會奢望成為有名有望的歌手,只愿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好該做的,在唱歌這條路上,我會一直堅持初心,用最單純的聲音唱出自己的風格。就像《野子》歌詞說的那樣,"任風吹任它亂毀不滅是我,盡頭的展望。"
?
與音樂做朋友吧,它會帶給你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