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想要看《東方快車謀殺案》但不想被劇透的,請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滑稽)之勢關掉這篇文章!!
友情提醒:以下內容及電影配合爆米花食用更佳(? ̄? ??  ̄??)
首先,來個簡短的評價。這部影片不差,但也算不上好。
對阿婆的書迷來說,這就是一部看起來很好看的花瓶,但是一抱起來就碎得七零八落的表意不明的影片。
這樣一部聚集著大咖的影片,不禁讓我想起《布達佩斯大飯店》,同樣,后者盡管人物眾多但人物塑造顯得很出色,每一幀特寫都能從戲劇化的動作和表現中體會人物特點,而前者每個人物每個角色的特點都演繹得很棒,但是雷切特的臺詞和戲份過于少了,這個人物的塑造上是相對失敗的,因為太少,觀眾甚至來不及記住他就謝幕了。
觀影途中,我是以對待一部懸疑推理片的態度來看的,所以把關注點放在了前面鋪墊的推理和案件分析(其實影片看不出來太明顯的分析)上,但是似乎導演想超越前人翻拍的經典或是知道大部分觀眾都知道結局,不按懸疑片套路走,處處擺著可見的關鍵線索,而小說中分兩輪詢問才得到進一步的線索影片中波洛一次性得到,觀眾輕而易舉地便知道,這一車廂的人都和那個案子有關啊,那怎么會那么巧。便順水推舟般想到可能所有人都和雷切特的死有關。
但只有輕易得出的結論卻缺乏細致入微令人拍案叫絕的推理。
推理方面顯得極為不足和倉促。影片總長度為114分鐘,并不算短,卻沒有表現推理的細節,原因可能在于導演本身。
導演本人是戲劇大師,同時也是波洛的飾演者。不得不承認,全片的畫面非常美且令人震撼,建筑恢宏而又富有時代氣息,火車站各色的著裝和不同的膚色,徐徐升起籠罩長空的火車濃煙,還有在屋頂路邊向火車招手道別的居民。冰雪覆滿蒼山,皚皚白雪透露著冷艷和美麗,車廂內裝飾十分精致,仿佛把觀者帶入那個時代之中去,在車廂內的景觀,仿佛有點過于夢幻更加讓人無法確信是懸疑推理片。
有人說,這也提示了我們懸疑片也可以不恐怖。
懸疑片本來就不該恐怖,只是隨著劇情層層推理慢慢揭開謎底內心總會忐忑和氣氛渲染需要而已。而這種懸疑推理片,更應該注重推理,并適當地營造緊張氣氛。
(但是也不應該是人物各種美畫面各種美的影片啊喂!又不是莎翁的話劇!也不是布達佩斯大飯店啊喂!)
每個人物我就不都談一遍了。先談談波洛這個主要人物。從他的法國口音方面可見導演也下了功夫,強迫癥的塑造很棒(同為強迫癥表示有共鳴),影片開頭交代了一個與東方快車謀殺案毫無關聯的事件,但由此強調和突出了波洛觀察事物的細致和出人意料的推理能力,但僅僅只是突出而已,戲劇化但缺乏道理。
然后影片由此走上了強調他觀察事物的細微和一再向觀眾交代列車上的乘客一個又一個與阿姆斯特朗案相關的不歸路。
雷切特的戲份雖然少,但在他的臉部特寫中,德普的演繹里,那張看起來就像壞人的不討厭喜歡甚至讓人感覺害怕的臉真是完全符合原著和期望啊!
和我一起觀影的好友對我說,不該看預告的。
畢竟天下電影千千萬,只有預告最好看。
好友說要買爆米花,我還猶豫了好一陣子,怕影響懸疑片的氣氛。但當我們抱著爆米花,嚼得起勁的時候卻覺得毫無違和感,反而很慶幸自己的選擇。這或許像網友說的,更像一部溫情片。
影片比較出彩的地方一是人物塑造,二則是它片尾情感的迸發了。
導演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動,將人物安排在隧道里等待。同影片開頭一樣,面對著罪犯,波洛說出了真相。
在密閉空間里,似乎情緒更容易膨脹、爆發。
赫伯德夫人的控訴,仿佛如一記記悶雷劈頭而來,聲淚俱下地揭開了一個悲劇背后的無數個悲劇人生。沉溺在懺悔和歉疚里轉而信教的保姆,生活在恐懼和黑暗里的小女兒,失去愛人的律師,痛失兒子的母親,悲慟于失去摯友的上校等等。
十二個人,組成看似正義的審判團。讓我想起影片《十二公民》,正義本身,恐怕本來就不確定。大眾的選擇不一定就是正義不一定就是對的。集體暴政在歷史上也并不鮮見。
影片中有句臺詞“法律有時候不等于正義”。誠然,真理越辯越明,而正義卻從未有明確的邊界。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這場判決,才有了這十二刀深淺不一的復仇,才有了波洛“結論都擺在你們面前,我可以榮幸的告退了”這樣釋然的離去。
這部影片在片尾處算是蓄足了情感,就算有人在觀影時落淚了我也并不覺得奇怪,這種復仇本來就是飽含愛和絕望的。而愛總是一次又一次挑戰我們的淚腺。
作為阿婆的書迷,在此我建議各位看官去讀一讀阿婆的原著,小說中推理方面顯然更優,讀罷會讓人產生原來如此隨即深深感嘆道情緒,而這部影片,看罷只有“哦,確實和我想的一樣”的情緒,難以讓人印象深刻和恍然大悟。
另外,也推薦大家去讀她的波洛系列的小說。
請記住這位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
感謝讀到現在的你。
附:(不正經吐槽)
1.德普辣么帥!!!憑什么幾句臺詞還刪掉一部分!!臉部特寫也能演繹得那么棒,厲害死了!!
2. 波洛的胡子emmmmmm但是眼睛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