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職場人士心智管理模型》感想:
通過時間管理第一節課程學習,終于明白我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尤其是與我的同學比較,有的同學已經升級為處級干部,有的同學已經身價過億,有的同學工作和生活都能夠應付自如。原因其實這些成功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框架思維模式,良好的心智管理模型,即所謂的套路。通過學習這一堂課內容,收益良多。
要建立自己的心智管理模型,首先就得反思,反省,提高自知能力,自我評估,自我定位。然后就是以未來思維,找趨勢,尋求適合自己的目標,找對標的坐標系和平臺。最后就是打破常規,突破自我,找方法,堅持自律打造自己的能力IP,形成自己的框架體系。
司馬騰老師講課中提到的建立心智管理模型的第一大點:覺知、覺察、放下,就是自我發問,了解自我,就是自我認知。就像哲學中提到的,“我是誰,我到哪里去?”。所以要在這個信息爆炸,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忙忙碌碌的工作、焦慮的生活中停下來思考,自我問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我該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如何使自己和家人過上美好的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
司馬騰老師告訴我們,按照方法去做,梳理再梳理,然后寫在紙上,自己具備什么能力,根據未來發展的趨勢,我需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這個能力如何學?向誰學?尋找自己模范對象,其實就是對標,找參照的坐標系。然后制定自己可以接受的目標、計劃、任務,循序漸進,不斷提升自我。通過刻意訓練,堅持自律。就怕三分鐘熱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半途而廢。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也經常發現,比你牛的人,還是那么刻苦,那么努力;比你顏值高的人,也是那么優秀,那么拼命;比你家境條件好的人,工作和學習還是那么鍥而不舍,還是那么喜歡折騰。因此我們不能怨天尤人,只能靠自己,只有自己的能力、素質提升,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成功將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當我們羨慕別人光鮮奪目、職位升遷、收入增加的時候,我們要想想別人成功背后的心酸、努力的付出。想想自己是不是要加倍努力。司馬騰老師在課程中也提到,要突破現有舒適的思維模式,要突破自我,就得打破現有的圈層,打破現有的工作方式,打破現有的生活方式,打破現有的認知結構。
雖然自己已經四十多歲,進行不惑的年齡,但是我仍然保持良好的心態,相信改變,相信自律改變生活。
昨天晚上開始已經刪除手機中不必要的APP,聯系人,整理自己的手機桌面,原來總是嫌手機內存不夠,其實是自己沒有整理,貪多求全,不會舍棄,整理以后手機存儲空間多了,運行速度明顯加快。
其實這只是開始,整理好心情,出發吧,大家一起加油吧。
時間管理一年級課程1班旭歌
2018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