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工作、婚姻、投資等人生大事,到旅行、穿衣打扮、選什么顏色的臺燈等生活瑣事,處處都是選擇,大事固然要慎重對待,但如果小事也處處糾結,就真得太耗費精力了。以前我會自嘲自己得了“選擇困難癥”,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負面的問題,更別說這個問題有多嚴重了。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而導致生活中處處糾結,這其實是關乎人生觀的大問題,分不清主次,輕重,生活就會變成一團亂麻!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并不是“選擇困難癥”,而是另一種流行疾病-“拖延癥”。“拖延癥患者”,我們周圍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些,包括我自己。有病就得醫啊,最可怕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不覺得自己生病了。以前當我為自己找借口的時候,隨口甩出來一句“我是拖延癥患者”(那時,真的沒有一點羞恥之感),百用不厭。好像只要我承認自己是病人,就有權利拖著、賴著,為自己的放縱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然后假裝心安理得。現在想來真是可怕,自欺欺人,原來可以這么容易!想到了一個詞,“自洽”。
如果我們想要不斷成長,想要看到更真實的世界,就不能活在我們大腦“自洽的系統”里,自顧自的意淫。
※ 拖延癥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存有“完美主義”的幻想。笑來老師在得到專欄中,曾說到有一類人特別喜歡說的話是“等我準備好以后,我就……”
“我看過很多說這種話的人,但最后真正準備好并且把事情做成的寥寥無幾。實際上很多人打著'準備'的名義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他們希望自己上來就表現的足夠完美,不允許在初期階段有任何的瑕疵,為此他們愿意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最后的結果就是他們永遠沒有辦法實現'完美的夢想' ”。
“完美主義”是脆弱的。因為害怕過程中的不可控,所以一直在準備,希望可以做到萬無一失。
因為害怕失敗。選擇了不行動,尋求避免失敗的安全感。于是,裹足不前。魯迅先生說,世間本沒有失敗專屬通路,失敗的人多了,于是就有了路。
※拖延只會讓我們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一旦成為慣性,我們就很難真正做成什么事情。在拖延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會去做什么有用的事情。
拖延會讓問題蔓延。不去解決不代表問題憑空消失。拖得越久,解決的成本就會越高。
※拖延癥的解決之道:動起來,忙起來。想到什么事情,就馬上去行動,一刻也不要拖。如果是要辦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一個大目標,把這個事情/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
和菜頭在“槽邊往事”里提到的一段,“失敗學”的前言:愿生活賜予我們足夠多的失敗,可以讓我們從中汲取智慧;讓我們直面人性中的軟弱和愚蠢,祈求我們有直面挑戰和直面自己的勇氣,以及從失敗中再次站起身的幸運。我們不寄望一時一地的勝利,不渴求每時每刻的成功,也不奢望我們找尋人生中的捷徑,更不謀求統計學力的小概率事件降臨。我們日復一日的勞作,忍受無時無刻的困惑,抓緊一分一秒努力前進。我們知道,傾盡我們所能,做好最壞的打算,接受一切可能的結果,則成功自然蘊藏其中,這就是人生的應有之義。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