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有的節日都被賦于了不同的意義。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提起中秋的詩詞大家都會想到水調歌頭,但是這首詩卻顯得非常的落寞,中秋是傳統意義上的團聚的節日,卻沒有人能夠和自己一起賞月。
而現在的人們也時常有這樣的苦惱。子女在外面打工,每每留守兒童留守老人見諸新聞的時候都是說不清道不完的辛酸。
山西兩個老人為6個子女準備了他們喜歡吃的辣椒醬,可是在前一天晚上6個子女都說不回家。老人辛酸的說“6個哪怕回來一個也好!”
可是中國有幾億這樣的老人和年輕人。很多年輕人回不到農村,而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太高,把父母接過來年輕人承受不了,許多年紀大的老人也不愿意成為孩子的拖累。
而這些年輕人是邁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的經濟來源。對于背井離鄉的年輕人來說,五天的假期全都耗在路上的了,而有些省內的上班的,在路上擠兩天又長途跋涉的擠回去上班,實在是苦不堪言。
于是,對很多人而言,回家變成了一種奢望。
誰又不想回家呢?
在外漂泊的越久,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就越想回家。多想一直呆在那青山綠水田園間,忙時收稻割谷閑時種瓜種菜,門前有枝枝花屋后的小山有牛羊,可是我們回不到農村。
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遠走他鄉,如果不能衣錦還鄉至少也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再重就是復我們的腳步。
一年又一年,父母不斷的目送你的背影越走越遠,看著你逐漸消失在那條小路的轉角處。
父母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只要心里有家,哪一天回都是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