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讀書筆記

①現在的你還能感受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嗎?好風有一段時間完全感受不到,家里來客人是會有短暫的歡聚,但很快生活節奏被打亂,人被搞得疲憊不堪。

那時候經常懷疑孔老師的這句話過時了。

讀《樊登講論語》這本書,樊登認為這句話傳達的是如何面對合作和變化,如何看到他人的力量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學而時習之”,是一種自修的態度,自己通過學習改變。

而“有朋自遠方來”可以幫助我們共修,只有學會愉快地與他人合作,才能很好地安身立命。

“人不知而不慍”是修行的結果,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氣。

《論語》開篇便告訴了我們處事的智慧。

所以“有朋自遠方來”,能夠協調好也是一種能力。

孔老師教的不僅是經驗,還有方法。“樂”就是一種方法,好好珍惜與遠人的情誼,是我們修行的一部分。


②我家的孩子一個高三,一個三年級,我卻常常偷偷想一些以后孩子們找什么對象的事。

我經常假想孩子們的人生伴侶一定要和他們自己家人相處得好,如果和家人都處不好,怎么和別人,和社會好好相處呢?

《論語》一書中,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一個人是帶著他的過去前行的,而年輕人的過去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原生家庭,如果家人之間不能好好相處勢必影響孩子以后的家庭。

最近讀《樊登講論語》,他也闡述了這句話,只不過是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的。

他說:“我在做投資的時候,有一個小小的心得:一定要去了解我要投資的人與他父母的關系。”

雖然原生家庭并不能夠完全決定你的命運,但一定會影響你的命運。不健康的家庭模式,會極大程度影響我們的性格和情緒,乃至我們與外界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跟他父母之間的關系很糟糕,一天到晚吵架,那么他跟其他人的關系模型必定也是如此。

不知道大家同意這種看法不?



③最近看《大秦賦》的網友一定對佾(yì)這個字不陌生,也喜歡趙國的公子趙佾這個人。

佾(yì)這個字源于《論語》。《論語》中記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一佾(yì)就是八個人排成一列,八佾就是八八六十四個人共同起舞。

孔子講究“禮”,強調秩序,他認為:普通人家,比如士人,可以有兩行人跳舞;卿大夫,可以有四行;諸侯,可以有六行。只有國君、天子,才可以用八行。

而季氏家舉辦宴會竟然用國君的規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關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句話好風一直理解是:“這都能忍,還有什么不能忍的?”

不過最近讀《樊登講論語》,他篤定地相信這句話應該解釋為:“連這樣的事情他都忍心去做,那還有什么事是他不忍心去做的?”

樊登圍繞著這個解釋給出很多相關的佐證,孟子、梁漱溟以及《詩經》中的句子,不過好風還是冥頑不化地相信自己的理解。

不知道大家一直怎么理解這句話?

另:《樊登講論語》這個書名,《論語》為什么不加書名號呢?奇怪!

不過這本書可能是講《論語》講得最接地氣的,中國人估計都能看懂。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