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日參觀了日本怪婆婆草間彌生的藝術展。2014年參觀了3月9日參觀了莫奈特展。2014年12月7日參觀了中華藝術宮。2015年3月22日參觀了浙江美術館。2015年4月11日參觀了奧利維艾羅雕塑展和圖案真奇妙展。2015年3月29日,參觀了徐昌酩國畫展。2015年4月17日參觀了馬可波羅紀念館。這就是我上大學以來看過的全部的展覽,這些展覽構成了我對博物館藝術館的印象。
第一個正式看的藝術展是草間彌生實在是一種幸運。同行的攝影系學長提起這個名字我就覺得充滿魅力,草間彌生,這四個漢字單拆開來就覺得很美,結合起來,平平仄仄,念在口中也仿佛“齒頰留香”。在展上看草間彌生自己錄的視頻,她說“生老病死”是她最喜歡的詞,那一刻我也愛上了這四個字,它成了我最喜歡的中文成語。
草間彌生——這個古典優雅的名字后面藏著一顆瘋狂的心、一個神秘的靈魂。草間彌生約10歲時,開始被大量幻覺困擾。草間彌生自己說“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開始從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墻壁到屋子里的各個角落,最后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她的精神疾病影響了她的創作。賴聲川在他的《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說“表達欲可以被視為一種不平衡,一種病。或許,做創作的人真的是有一種病,而這種病正巧能夠推動我們的創造力。”草間彌生的精神疾病與她的藝術創作相伴而生,她所看到的世界,蒙著巨大的網,于是她不斷地畫畫,試圖用重復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現出來。
草間彌生用藝術來表達她所看到的世界治愈自己的精神疾病,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承認自己的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驅魔,梵高在精神病時期的作品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和視覺沖擊,燃燒了自己震驚了世界。卡夫卡在日記中寫道:“無論什么人,只要你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只手擋開籠罩你命運的絕望。但同時,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總之,你在你的有生之年就已經死了,但你卻是真正的獲救者。”藝術家的意義大概就在此吧。
草間彌生在經歷了精神疾病與世界的不理解之后,用一種力量,創造了類似于核裂變的能量。展覽展出的草間彌生的一百件作品,有高強度的對比圖點花紋和鏡子、絲網印刷制品、標志性的巨型南瓜雕塑,大尺幅的裝置、墻壁、地板、畫布、家具等等。她把一種元素做到了極致,無窮無盡的圓點和條理,艷麗的花朵重疊成海洋,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觀者如我只能感到陣陣眩暈和不知身在何處的迷惑。在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也進入了她的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用她的眼睛在看世界。這是一種奇妙的體驗,用一個詞來描述,應該就是“忘我”吧。在那一刻,我比平時的自己更深刻、更真實、更赤裸,我成了一個更高的我,在那一刻,我想我體會到了自由。
其實只要當藝術家進入忘我的世界,就難擋心靈的綻放。那時候,畫畫畫的不是畫,而是心靈;演奏演奏的不是音符,而是心靈;寫作寫的不是文字,而是心靈;表演表演的不是臺詞動作,而是心靈。如同查理茲所說“最大的藝術是人生而不是藝術,內心有多少東西,就會在作品中體現多少東西。內心是什么樣的,作品就會是什么樣的。
再講講其他展覽吧,去年K11展出了四十幅莫奈真跡,12幅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以及三幅莫奈生前所用的物品,分別是調色板、煙斗、眼鏡。這是如此重量級的藝術展首次選址于商場而非專業的博物館美術館內舉辦。大概是因為我沒選好時間或者莫奈展實在太火爆,光是排隊就排了兩個小時,而現場人又太擁擠,實在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欣賞莫奈大師的作品。還有就是現場布置很粗糙,介紹也不齊備,只能多看幾眼莫奈大師晚年的作品作為心理安慰了。今年四月份去看的奧利維艾羅雕塑展人就要少得多了,可以說是我看展以來人最少看得最爽的一次展覽。每幅畫每個雕塑作品都可以細細看細細品味。其中的人體多采用極簡風格,流暢的線條,古典式的美感,優雅靜謐,可以讓人靜靜看很久。還值得一提的是中華藝術宮《大師與大師——徐悲鴻與法國學院派大家作品聯展》,藝術水準非常之高。浙江美術館精選了四川博物館館藏明清書畫作品六十件,基本涵蓋了明末清初幾個主要書畫流派的畫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八大、石濤、劉墉、梁同書的作品,可謂精彩紛呈。美術館還展出了其他大家的作品,書法大氣磅薄,畫精致恬美,實在是視覺上的享受。徐昌酩畫展在烏鎮里舉辦,之前對他一無所知,看了他的動物畫、小漫畫覺得他下筆富有情趣,簡單中不失情懷。在揚州參觀的馬可波羅紀念館多以史實介紹為主,一圈參觀下來,增長不少知識。
在參觀完這些藝術館博物館之后,我得出三條藝術欣賞規范,或者說準則。
第一,要摒棄陋習和偏見。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一書的開頭說:“我們容易急不可待地做出結論,說事物看起來并非如此。我們有個很奇怪的習慣念頭,總是認為自然應該永遠跟我們司空見慣的圖畫一樣。”然而,在現代藝術中,如達達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家曾做過很大大膽的實驗,重新改變感官體驗事物的方式。但它們對于那些只懂得欣賞像不像的人來說是暫時無法理解的。就好比大多數中國人還在以看不看得懂作為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依據。這些超前的藝術對觀看的人來說也是一種挑戰,挑戰觀者是否能夠放下預設觀念、預設立場,重新體驗這些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賴聲川說“倘若能去標簽,事物的原貌就可以暫時還原,在這去標簽的短短時間中,我們可以看到事物的原貌,事件的真相,超越標簽,超越概念,我們解放事物,因為它再也不需要符合觀念和去標簽加筑給它的欲望。”賴聲川強調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原汁原味,不加不減,這能力讓我們在看一樣東西、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單純地看到它,在這種純凈得看中,能夠看到它的精華。所以,看到不熟悉的東西,不要一開始就排斥它,千萬不要給自己這種偏見和束縛。
貢布里希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欣賞藝術的方式,他讓我們參觀藝術的時候“好像從其他星球上剛起航探險剛剛飄臨此地,初次面對眼前的世界,就能發現世間萬物大可具有出乎意料的顏色。”就讓我們用這種小孩子般純凈的眼光欣賞藝術吧,我們一定能看出更真實更純粹的東西。
第二,不要執著于看不看得懂,用心去感受。“我不懂古典音樂。”音樂不是用來懂的,音樂是心領會的,與畫一樣,純屬感受方面。高二在亦舒小說中讀到這句話就一直把它記在心中,對自己和別人說過很多次。貢布里希用品茶來比喻欣賞藝術“不常喝茶的人也許會覺得有一種混合茶和另一種混合茶喝起來完全一樣。但如果他們有閑情有意愿也有機會去品味其中的細微差異,就有可能成為地道的鑒賞家,就能準確地辨別出他們所喜愛的品種,而且這方面的知識越豐富,也就越有助于他們品嘗和享受最精美的混合茶。”其實理解藝術永無止境,總是有新的東西尚待發現,所以不用怕看不懂,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通過藝術作品本身來學會怎樣欣賞藝術品味,漸而久之,見識和感受力就會增長。
第三,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曾說“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疾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美麗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我們欣賞藝術也是如此,要放慢腳步,不要急,不要焦慮,不要功利,在慢慢欣賞中,慢慢去體會。
藝術是一輩子的修行,慢慢走,欣賞啊。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一生都獻給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