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媽逼你相親了嗎?”
聽起來像一句臟話,基本上逢年過節回來上班都會被同事或者朋友問到,現在相親也不挑日子了,只要在家里都會被父母催婚。
特別是大齡剩男剩女,這是一個重災區。
2
一學長10月3號晚上趕火車到天津參加父母安排的相親,結束后在群里感嘆“終于結束了!”被人調侃可中意女方的時候,也無心回答,只是表明現場氣氛的壓抑以及自己并不想過早成家的想法。
的確,這學長也才大學畢業。
學長的境況只是千千萬萬被催婚一族的縮影。想起近日頭條新聞和改編神曲《催婚》,“越是催我結婚,我心越浪”、“我要等待我的真愛,不是湊合的未來”、“自己還沒長大,拿什么照顧她”、“我就不能先立業再成家么”等等,網友直呼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你結婚了嗎?”
“別人家的孩子都生小孩了,你還在家當小孩?!?/p>
“某某同事的侄子不錯,你去見見吧!”
催與被催,強硬與逃避已然成為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一方認為總該先成家再立業,另一方認為我的人生我做主。為了家中父母安心,或許可以耐心溝通以尋求理解。
3
新生代的年輕人并不比老一代的八零后叛逆,其實在叛逆這個性格上,大家幾乎不相伯仲的。
參加過一個創業峰會,一個創業者介紹自己的社交APP,最有內容的部分不是這個項目的核心優勢,未來有多少盈利點,而是在探討社交的本質。
這位創業者說到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就是在大學的時候一定要多談戀愛,那是一種愛情升級技能的初期鍛煉,能盡快的讓自己在不斷的交往、戀愛以及失戀中了解到愛情的本質以及什么樣的人更合適自己。
要知道,無論是多么完美的愛情,最終大家都會選擇合適自己的那一個。
選擇那個你最愛的人,但是一點都不合適的人就是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現嗎?
未必,但是追逐你所認為的那種炙熱的愛情,付出的代價也是相應的。所以在大學時代無憂無慮的時候,多談戀愛將是未來走上社會在愛情和現實面前有足夠選擇的經驗值。
4
再說到剩男剩女被催婚的現狀的時候,這位創業者從社交本質又一針見血的說了一個犀利的觀點:而立之年還沒有對象的人,即便在經驗值上沒有積攢到隨意選擇的地步,最起碼在個人眼界以及現實角度上,心里是有一個不想讓步的標準。
所謂的后社交時代是,大家越來越不愿意結交很多泛泛之交,而是盡可能的讓自己的朋友圈精細化和質量化,無論是資源型朋友還是生活上的朋友,并不需要太多,大家已經過了追求量化的時代,進入了對于質上的高要求社交。
選擇朋友如此,更別說選擇相伴一生的對象了。
排除一種可能,有那么一些人能力一般,賺錢低下,家境一般,顏值都很一般,卻還要求超多,感覺自己優秀到一種獨孤求敗的程度,看不上這看不上那。
這種沒有自我認知的人,畢竟是很少數。
為什么那么多人反感家人催婚?
剛畢業的學生,即便是最好的適婚年齡,但是他連世界都沒看過,世界觀都沒形成,你就讓他結婚生兒養女,這婚姻對他們來說真的就是墳墓。好比學成下山鍛煉的弟子,連什么是人間疾苦、世態炎涼都沒經歷過,就安排一種喜結良緣歡喜大結局,這婚后的日子能好嗎?
而對于那些剩下來的人說,他們經歷過的種種愛情,足以消磨了自己的坦蕩和大部分勇敢,在選擇相伴一生的對象時候必然是很謹慎很小心,盡可能的將失敗率降到最低。
你們那么催,能不急眼嗎?
再說現在社會壓力那么大,選擇一輩子單身的人多了去了,萬一真的給逼急了做一輩子單身貴族也不是沒有可能。
5
隔代戰爭這個詞兒不陌生,近年來基本發生在兩代人之間因為婚戀嫁娶的問題。
年輕人總覺得我有自己的打算,父母總覺得你還是個孩子,什么都不懂,婚姻大事必然需要父母插手運作的,說到底以后孩子還得他們帶呢。
婚戀嫁娶,傳宗接代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已經在現代生活中弱化很多,大多數父母即便不太認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一直在妥協和讓步,盡可能的和自己的孩子們就這種問題上達到一種平衡的處理方式。
而年輕人們也無需對于父母的逼婚表現的那么不耐煩,隔代的問題幾乎很難根治,因為那不是病癥,需要的是一種良性和公平的對話方式。
你可以不認同我,我也可以反對你,無論我們之間對于逼婚這個問題能不能達成一致,但是前提是務必尊重對方,這是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