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的熱播,褒貶不一,評論如潮,但有一件事讓我沒想到。
前兩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友人的留言,他竟然利用休息時間,專程帶著70多歲的老父親,去電影院觀看了《芳華》。
在我看來,這應該是一種盡孝的方式吧。友人的老父親,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名老兵,在一個偏僻的山溝里服役四年多。有次在友人家里見到了這位老兵,面容滄桑,真誠熱情,身板硬朗,明顯地帶有那個時代軍營生活的印記。
老兵告訴我,當年的軍營生活極端艱苦,主要任務是打山洞、修鐵路、建倉庫,平日里是很難見到女性,唯有春節才能看到文工團女兵的身影。
事實是,真正能夠像電影里那樣的情況,是極其少見的,但也是“芳華”歲月,有激情,有故事,有精彩。
我有一位叔叔,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名老兵,在南方的廣州軍區。他退伍回家鄉時,我剛剛上小學,記得他曾經跟我講,他在部隊的任務是文學創作,發表過小說,一位將軍的女兒看中了他,可將軍不同意,最后決定讓他退役。這樣的軍旅歲月,難道沒有青春故事嗎?我不相信。
我的小姑談的對象,在大別山里的一座倉庫當兵。那時是上世紀八十年,軍裝是最受青年人歡迎的時裝。小姑與姑夫鴻雁傳書,甜言蜜語,最終走向婚姻的殿堂。記得有一次,姑父給小姑寄回來一套軍裝,我偷偷把軍褲占為己有,在同學中炫耀了好一陣。我常想,他們的“芳華”也一定很美,讓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羨慕不已。
我的侄子是今年入伍的新兵,他們在這個偉大的軍改時代走進軍營,挑起了強軍的擔子,踏上了新的征程。我在想,在備戰打仗的時代,在強軍作為的崗位,燃燒的激情,灑下的汗水,一定會讓青春出彩!
如此看來,人人心中都有一段“芳華”。
在我們父輩身上,青春歲月是艱苦創業的激情年代,與共和國的命運緊緊相連。
在我們同輩身上,青春歲月是實干作為的奮進年代,與改革開放的偉業息息相關。
在我們晚輩身上,青春歲月是意氣風發的建功年代,與新時代強軍事業休戚與共。
我們應該珍惜“芳華”,我們更應懷念“芳華”。
愿青春永駐,頌歲月如歌。
再見,“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