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本質其實就是比較,這是一個很容易得出卻被大多數人所忽視的結論。
特別是在從學校畢業,進入工作環境之后。因為在學校里,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落后,有一個很顯著的標準,就是考試分數。
根據考試分數,學生就能從中得到關于自己相對位置的信息,落后或是領先一目了然。
在學校里,絕少會出現“我覺得自己學的還不錯”這種情況,你學的好不好,在分數上有明顯的體現,你的主觀感受其實并不重要。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卻經常犯“過度自信”或者“過度自卑”這兩種錯誤。
原因就出在沒辦法進行能夠量化的比較,我們每天面對的工作其實是很復雜的,而且需要和別人進行大量協作,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就變成了一種很模糊很淡化的概念。
舉個例子,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在某一方面,超過了平均水平,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那只是你頭腦中的一種假象,一種為了讓你擺脫壓力產生快樂而得出的一種簡化結論。
有太多人,僅僅通過在大腦中進行模擬,就可以得出自己處在平均水平之上這個結論,甚至從來都沒有行動過。
這種“過度自信”也借成功學和雞湯文的風,吹遍了互聯網上的每個角落。其實,別人能做到的,甚至說大多數人能做到的,你真不一定能做到。
我知道這樣說你看了之后可能會感到很沮喪,但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可能比這還要殘酷。
社會心理學里有個名詞,叫做: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
就是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過度自信會讓你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干的還不錯,這種錯覺往往又會帶來兩個結果:
一是沾沾自喜,滿足現狀,難以再進步;
二是不斷產生挫折感,焦慮后產生畏難之心,轉化為過度自卑,從而放棄。
無論是哪個結果,都讓你掉進一個漩渦,原地打轉,再難有所突破。
如何擺脫過度自信給我們造成的這種負面影響,如何不受成功學雞湯文給我們帶來的一時滿足呢?
一、練習定量思考,培養數理思維
我們都知道,在中餐里,所有的菜譜幾乎都是讓你放“少許”作料,這個少許就是一種定性分析后的出的結論,可能是最初某個大廚在烹飪時隨意放了一把,嘗了一下覺得口感還不錯,于是按照他的理解,用了“少許”這個形容詞。這就給后來拿到菜譜的廚師帶來了難題,少許到底是多少,完全沒頭緒,又得從頭開始,不斷試驗,最終得出自己的“少許”,再傳于后人。
西餐里則沒這么麻煩,多是精確到一個計量單位,比如克、毫升之類,這就給后來者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變得非常容易復制,變得很容易就形成規模,有了大規模就可以形成品牌,價值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多次周轉,從而收獲豐厚利潤。
我們的文化,歷來都是習慣于定性思考的,而非定量思考。
科學之所以發端于西方,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此。我們太過癡迷于所謂的“道”,而忽視了腳下的路。
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練習定量思考,這樣你的“比較”也會更有目標性和客觀性。
比如我在簡書上寫作,如果能擠進前10%,那應該就是很不錯的結果了。
那么,我們可以把簡書上熱門文章的閱讀數、點贊數和評論數,做成一個表格,然后就可以知道這10%大概是一個什么情況,再根據這個目標去完成,是不是比簡單的“我要寫出爆款文章”這個目標要來的更好?
學數學的本質,就是用數學的思維去幫助我們做決策。
Excel這個工具,僅僅是用來制作表格的嗎?當然不是,很多牛人都用它來建立自己的決策模型,幫助自己實現目標、完成任務、認清自己等等。
要想在比較中取得優勢,那我們就要將比較的內容搞清楚,到底是在比什么?
在足球比賽當中,衡量一個球員的數據是有很多方面的,比如突破成功率、射門次數、傳球成功率等等。然后,專業機構會根據這些數據,繪制成一個圖表,這樣,衡量球員之間的差異,就變得非常直觀。那些球星的數據,就是比一般的球員好上太多,一目了然。.
在工作中,我們也要學會給自己繪制這樣的表格,認清差距,找準目標,走定量思考這條路。
如果一味的依靠定性思考,我們很容易會形成一種心智模式,叫:差不多……
差不多這樣就行了。相信很多人都這樣想過,但是,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這個“差不多”的真實差距,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的多的多。
結合我們上期說的多維度競爭,比較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僅僅比一個維度,如果對方在每個維度上都只比你領先一點,那么綜合下來,差距就是指數型的,這樣的差距,還叫“差不多”嗎?
建議大家有空的時候,學點編程知識,不是為了自己動手去寫多牛的代碼,因為編程,是數學思維最直觀的運用了,產出快,能夠馬上看的到,練習的效果也非常好。
二、系統性思考每一個具體問題
我在簡書作者群里,經??吹胶芏嗳苏f自己堅持不下去,沒辦法做到日更。
然后就開始沮喪,說那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大家都會打字,憑什么我就沒辦法每天寫篇文章呢?
其實,原因并非一個堅持所能說明的。
讓你堅持不下去的,并非是每天寫不出東西,而是沒有出現你預期的正向反饋。
比如閱讀數不夠理想,寫了沒人看。
比如評論數不夠好,看了沒人討論。
比如投稿總被拒,編輯不懂我等等等等。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之后,總希望得到一個好的反饋,這種反饋會讓我們對這件事傾注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從而付出更多,建立一個良性循環。
每天寫作,是天底下最簡單的事情了。
你每天總會接觸大量的信息吧,選幾個看到的,談下你自己的看法,這不就是文章嘛,別說日更,就是每小時更也沒問題。
關鍵在于,你不僅想寫,還想寫的好,還想寫好了之后有所收益。
那這,就不僅僅是堅持不下去能說得通了,難以堅持,只是一個現象,針對這個現象,我們要系統性的思考,不斷地向自己提問,問出那個最底層的原因。
只有在知道了這個底層原因之后,才能幫助你去解決問題。
我們在面對很多問題的時候,總是把注意力放在看起來最突出的那一方面,沒有進行系統性的思考。
有了系統性思考之后,你的行動才會變得更有針對性,更加細分,更加容易執行。
還有很多人說,寫不出東西是因為肚子里貨不多,難以下筆。
其實知識存量永遠是有限的,從來沒有哪個作者是在讀了多少本書之后,感覺積累的差不多了,才動筆寫的。
寫作本身就是個動作,是你知識輸出這個系統的顯示器而已。
最重要的,是開始寫,在寫之前,先明確自己要寫什么,要闡述哪些問題,遇到不懂的,遇到難以說清楚的,帶著這些問題再去學習,也許剛開始,你的文章看起來還是很幼稚,道理講得也并不是很清楚,但你已經學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習了,輸入和輸出,其實沒有什么先后次序,而是一個聯動體系。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一個再小的問題,也是一個系統性的展現,用這種方式去思考問題,才能直擊問題的核心,從而解決問題。
三、認清勢能的力量
同樣一塊石頭,你在山頂推下和在半山腰推下,其威力自然是不同的,區別就在于勢能的大小。
勢能本質上是一種積累,你積累的越多,一下釋放出來的威力才會更大。
我覺得羅振宇推出的“得到APP”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過去每天積累,因為復雜度較高,也很麻煩,每天看書自然是好習慣,可是看書這東西難以利用零碎時間,而許多人很難抽出一整段時間去積累。
久而久之,讀書的勢能也就消失不見。
得到APP的本質,是知識服務,用最輕松的姿勢完成知識的積累,以前跑步聽歌,現在可以聽一聽知識新聞、知識專欄之類;以前總是去看一些八卦段子,現在可以在這個軟件上看高質量的專欄文章。
由于積累的難度大大降低,所以積累的執行就變得越來越容易,這樣,隨著時間,勢能也會越來越大。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每天制定三件事的目標。
完成了這三件事,就完成了今天的勢能積累。
關鍵不在于你每天做了多少事,而是長時間下來,你能把這些事,做了多少天。
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我們必須依靠時間的力量,去讓自己不斷進步。
四、練習太極 借力打力
太極拳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武學,其關鍵就在于借力打力,以達四兩撥千斤之效。
借助別人自身的力量,去攻擊別人,從而自己用少的力,擊敗對方。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用這種方式去學習和提高,比如我在這個領域學到的東西,能不能用到那個領域?我在這個專欄得到的感悟,能不能適用于那個專欄?我在這項工作中獲取的經驗,能不能用到別的地方?
這樣下去,你會發現,學習并不僅僅是單向度的,學習了一次,可以用到很多地方,這就是學習上的借力打力。
關鍵在于使用上,學以致用。學了之后,如果只是滿足于大腦里知識存量的增多,那意義并不大。
讀書不在于你讀了多少本,而是你能用到多少地方。
吳伯凡老師絕對是高手,同樣一個概念,他能用在管理學上,也能用在心理學上,還能用在經濟學上。
這種高效的使用,這種借力打力的方法,是吳伯凡老師的最大法寶。而不僅僅是他的知識存量。
這和我們上次談到的跨界打劫,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了多少本,本質上還是加法;而你能用到多少地方,其實就是乘法。
工作也是一樣,我們千萬不能離開了一家公司,就讓自己在那段時間內的收獲歸零,職位上你可以從零開始,但能力上卻不可以。
很多時候,所謂的創新,不過是你借助的地方足夠多,拼接的縫隙足夠小而已。
跑道永遠比速度重要,跑在正確的跑道上,你的狂奔才會有意義。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12天,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推薦給您的朋友。